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情不搁浅     
王爽 《青年记者》2003,(8):54-55
为了做这期选题,我在一家著名传媒网站上发了一个帖子“传媒同行,你还有工作激情吗?”跟帖者甚众,大部分是年轻的传媒人。出乎意料的是,90%以上的人都承认现在自己缺乏新闻激情,并列举出种种原因。能力、激情、职业品德三位一体,谓之人才。传媒业是一个尤其不能缺少激情的职业。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的传媒人惊呼:“我的工作激情哪里去了?”我们惶惑,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
传媒的任务和目标应当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传播精神文明,坚决抵制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东西,这也是绝大多数传媒的基本实践与经验总结。但也应当看到,在个别传媒也出现和发生了另外的情况,因“性”文章太多或“性”趣太浓,大有误导读者之嫌。不信请看,在一些传媒上赫然出现了诸如“十大性新闻”、“性爱日记”、“包工头欲开‘性福’培训中心”等报道。还有些文章题目就叫“性借条事件”、“我的性爱历程”,要么是什么从一夜情书中摘抄出…  相似文献   

3.
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居然蕴涵着新闻修养的大道理。逗号意味着永无止境的探索。冒号意昧着观察力和洞察力,破折号意味着要善于取舍……本期“传媒骄子”中,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马文锋透过标点符号。告诉我们怎样写新闻,怎样做记者,怎样让我们的新闻生命更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4.
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拼命工作.拼命挣钱。虽然我们现代人更加关注于自身的健康和生命的质量,但由于环境恶化,生存的压力.“亚健康”、“三高三脂”也越来越低龄化.普遍化。“不得病”、“少吃药”、“治未病”.怎样才能通过自身内在的调理.让身体达到最健康状态.是我们每个人最关心、最迫切想知道的。  相似文献   

5.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10,(17):93-93
我们都生活在新闻里。普通人如此,传媒人更甚。 传媒营造一个“拟态现实”: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现实之外,营造出一个拟态现实。于是环球同此凉热。我们的心电图随这个拟态现实的起落而升降。传媒人操纵受众的心情,结果自己也被操纵。  相似文献   

6.
传媒绿水青山是什么?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概念,2013年再次强调了这个概念。从此以后,这个概念就被应用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中国的传媒绿水青山概念也就是2013年以后在阐述传媒生态、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传播媒介生命体时借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共区分为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存长"和生命的"消存"三个阶段。生命的"产生"是生命个体的形成并以其物质体的形态成为地球上生命群体中的一员;生命的"存长"是指生命个体的存在和成长;生命的"消存"是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的要求,生命个体消亡后的存在模式。人类生命体系不仅具有一般生物体的生命特征,而且在其生命体系中所体现的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尤为突出。所谓"生命"群可区分为有机生命群和无机生命群两大类就是根据人类生命体系特征得出的结论。人工智能机是人将其"智能"外化在"机器"上以后"机器"才能够成为智能机,其智能不是机器的本能,而是由人外化给机器的。人工智能机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机器本身是没有智慧的。机器人永远是机器,它永远都不会成为人;机器人代替人从事某种工作是人"教给"机器人去做的,绝对不会相反。传媒生命是人类本体生命体的外化,它属于人类无机生命体。这种人类无机生命体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传播工具的使用,人类智慧通过人类本体生命体逐渐外化到传播工具上,这时,一方面是人类无机生命体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体现人类无机生命体功能力的人工智慧传播工具也逐渐成为人类传播重要工具。传媒生态是传媒个体、传媒整体同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传媒状态。传媒生态决定传播媒介的生命,决定传播媒介的机构,决定传播媒介的未来。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传媒生态战略实施融合,进而改革或改变传统的传媒管理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质的传媒生态管理模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从单体性的封闭型转向生态性的开放型,必须从传媒技术性生态位转向传媒市场性生态位;必须从单体性的"独轮"生态运营模式转向开放性的"多轮"生态运营模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从单体性传媒思维转向生态性传媒思维。在信息社会,特别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而且朝着深层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那么,怎样理解人们之间的这种交往呢?回答是:传媒绿水青山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凡是长了一张LCD的脸就能成就分众的神话?健康传媒、易取传媒、分时传媒这些强调渠道占有的被业内称为“类分众”的新媒体如今疲态尽显。时光倒回一年前,我们看到的是:楼宇展架媒体易取传媒获得IDG第二笔融资,融资金额达1300万美元,并已有第三笔融资计划,计划2009年第二季度在美国上市。  相似文献   

8.
贾甲 《今传媒》2003,(4):59
非典是面镜子,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一幅社会各界应对危机的众生相;通过它,我们还看到了媒体在危机关头的奋起作为和由此而带来的某些非理性之举。记得非典肆虐蔓延时,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了威胁,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病毒,成为强传染源。对此,就有人喻其为“毒王”。与此同时,媒体人云亦云,《“世界一号毒王”闭门谢客》、《“毒王”五天传染近百医  相似文献   

9.
任浩 《新闻前哨》2005,(11):6-7
(一) 打造一流传媒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传媒,培育一流的传媒需要一流的传媒人才。什么是一流传媒人才?喻国明为此画了一张“标准像”: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对党报新闻人而言,这八个“不”尤其重要,也是十分具体的要求。如果将“八不”所对应的素质选项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抽象层面,则为五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10.
飞蛾扑火究竟是为了追求爱情,还是为了寻找光明,千百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曾赋予自己“传媒人”的使命,在以“飞蛾扑火”般的义无返顾与执着投身网络传媒的火海中,炙烤生命,感受收获,遂突然醒悟:飞蛾扑火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使命。  相似文献   

11.
郝雨 《新闻记者》2005,(11):20-22
一、“人”的精神与人的“精神” “人文精神”,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已经成了一个颇有些时髦的用语,可以说,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已被用得太多太滥了.甚至房产商卖房子、酒店开张,都大讲“发扬人文精神”。本以赚钱为目的的商家和“人文精神”攀亲.用“人文精神”装点自己的门面.这不能不说是“人文精神”的异化。然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传媒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3,(4)
据新华社报道,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这项由华坤女性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女性与大众传媒”调查中,52.67%的人认为传媒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6.63%的人认为“较为重要”,认为“可有可无”的仅占7.49%,而表示“完全不需要”的只有0.8%。调查显示,女性每天花在传媒上的时间,79.46%的人平均在1小时以上,;还有17.38%的人每天花在传媒上的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而“30分钟以下”的仅占2.39%。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下一代传媒人,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传媒;谁掌握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未来。承担着全国80%的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地市报人,更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引导报社记者、编辑甚至经营人员走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任老师,一般都是记者部主任。选好记者部主任,用好记者部主任,时报社的未来发展、对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地市报社记者部主任,要树立五种“意识”,当好五大“员”。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媒体作为产业,它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的多寡又取决于受众对传媒平台的认可度及栏目收视率。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诸传媒间竞争日趋激烈。为吸引受众抓人“眼球”。拉高收视率追求经济效益,于是乎,在媒体繁荣的背后,一股不健康的化传播暗流悄然而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以信息技术、生命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的文明和新的福祉。那么,未来传媒技术将走向何方?回答是:“走向数字传媒”;具体一点可以概括为 “六化”:即传媒网络化、信息多媒体化、通信移动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技术趋同化。  相似文献   

16.
李斌 《青年记者》2006,(7):43-43
支撑我们的事业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我们经常面对的困扰,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打破“日常”的困扰,是很不容易的。传媒人常讲,我们干的是“创新”的行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其实,哪个行业都可以这么说。可能我们传媒人“创新”的意识太强了吧,对“日常”的困扰特别敏感,不少人敏感到疲倦、麻木的程度,每天都“相当没劲,相当郁闷”。要插上创新的翅膀,但千万别背上创新的包袱。绝大多数时候,创新对“日常”而言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假若天天闹革命,那倒是不郁闷了,可之后呢?正如网易的丁磊所说,“创新”是个很危险的事情,我很害怕创新。我觉得创新的风险非常大,尤其对于新公司来说,一不小心,创新就把一家公司搞死了。方向和框架确定后,创新就是日复一日的、具体琐碎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日常”中不断调试、改良。  相似文献   

17.
谢明 《当代传播》2002,(3):44-46
西方传媒常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正如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所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西方传媒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则反映在它的新闻报道手法与原则上。纵观西方传媒的发展史,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转型的行业大潮之下,创新型智库已成为各大媒体机构争相涉足的新领域.对于封面智库这样一家在互联网生态下由新媒体发起成立的新型智库机构来说,如何打造“小而美的智识产品”,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如何实践媒体创新板块的职责和使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命题. 封面传媒是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发起的一家新媒体机构,2016年五四青年节上线.最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为封面新闻颁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业务种类为“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服务”,这意味着封面新闻拥有新闻原创采编权,成为国内新闻网站的新兴力量.对于封面传媒来说,我们的愿景是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实现“封面,因人而异”,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服务、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重构互联网资讯和商业生态圈,从而实现重新联接世界.  相似文献   

19.
钟小霞 《新闻前哨》2003,(11):30-31
随着中国报业市场的细分化,传媒“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家庭成员为诉求对象,人类健康为报道主题的健康新闻媒体倍受关注。近年来,健康新闻传媒的发展迅速,由最初的“健康问答”、“医药专栏”演绎为“健康专刊”。“健康专刊”如何办出特色水平,拨动读者的心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春艳 《今传媒》2005,(6):25-25
《今传媒》是2004年初由《报刊之友》易名改版,由省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定位于“报道传媒、服务传媒、研究传媒,评论传媒”,以“用真诚和真情展示真实的传媒”为办刊理念,致力于“为传媒人、准传媒人,传媒教育者、关注传媒的社会群体做一本传媒领域好看实用的通俗读物”。2005新年伊始,《今传媒》再度改版,逢单月出市场版,以关注传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