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文化 《学语文》2002,(1):22-22
高语六册课本选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中“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看似浅显,一般选本和教参都未作解释。教材对句中“雨脚”作了注解:“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显然,“雨脚”是雨点,之所以释为“像线条似的密集”,是因为句中有“如麻”一语。教材认为“如麻”就是“如麻线”。此解乍看可通,然细嚼全诗,似觉欠妥。  相似文献   

2.
《赤壁之战》有“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句。课本注为“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显然,“有”字未作交代。“有”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按《辞海》“有”通“友”。友,亲善也,是动词。此句可译为“有的亲善那边,有的亲善这边。”文言“有”字是个使用较频繁而又易为人们忽视的字。高中第二册文言课文中,“有”字出现105次。课本只注释了三个而且都是“通又”的重复注释。笔者以为,“有”为动词,作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发生”、“产生”、“得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的解释多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新教材作“机杼声”解。作“织机声”解,虽然《辞海》中有,并以此句为例,但笔者认为与下句“不闻机杼声”不相吻合;作“叹息声”解,《辞海》中也有,但“表示赞赏或怜悯”,又与诗中木兰因无人替父从军而愁闷的心情不符。朱声琦先生生前曾提到,虞城县木兰庙中有碑刻《木兰诗》,上面的首句为“促织何唧唧”,并说《古文苑》中的选文与之相同。笔者虽未亲见,但在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找到了佐证:“唧唧:叹息声。这句一作‘唧唧何…  相似文献   

4.
古文注释辨     
“通籍”解(《黄生借书说》)“通籍”一词有三解。一,“通”,读通弄懂之通,犹言理解、领会。“籍”,书籍之籍,意译为书中要旨。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陈友琴《从借书谈起》断“通籍”句:“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译后半句为“都记得不少并领会其中要旨”。二,名字上通到朝廷。同年一月三  相似文献   

5.
《论语·为政》篇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的训释自汉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出现了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一说认为“其”字指代父母,此句应训为“儿女只担忧父母之疾”;一说认为“其”字指代儿女,此句应训为“父母只担忧儿女之疾”。前一说不符合先秦古文的语法规则,亦不符合孔子的孝道思想,而后一说才是此段话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一、明显有误的注解[少益耆食]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耆通“嗜”,喜爱。从单字的解释看都没有错从直译的角度讲也字字对译。但整个句子合起来看,现代汉语有这样表达的吗?笔者认为,此句解释还是从众多注本译法较好,即将“益”解为“增加”、“耆食”解为“食欲”,全句译作:慢慢地增加了点食欲。[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整句译析没有大问题,错误出在“念”字的解释上。“念”作“悲伤”解,那句中的“悲”又作何解呢?显然“悲”亦指“悲伤”。这样看来莫非是原句出现了赘字?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可知,“念…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一句中的“素琴”,课本编者注曰:“不加装饰的琴”。我们认为此注犯了以一般对待特殊的错误。谁也不否认在通常情况下,“素琴”作不加“装饰的琴”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应补注一句“此处作无(?)琴解”为宜。把“可以调素琴”中的“素琴”理解为“无(?)琴”有根据吗?符曰;有。梁·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  相似文献   

8.
《说文》说:“菜,草之可食者。”《尔雅》郭璞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菜蔬”或者“蔬菜”就是日常作副食品用的草本植物,其中有些原产于我国,有些自国外传人。  相似文献   

9.
说“乾卦”     
《周易》第一卦《乾卦》之“乾”作何解,“乾卦”又作何释,其卦爻辞又如何训通,历代解易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此,笔者欲抒浅见,以就教于同仁。乾卦之乾,李镜池先生于其《周易通义》里说:“乾:闻一多认为本当为斡,论证精确。《说文》乾之籀文作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大学问家顾炎武写的《复庵记》中说“作此记”,是要人们“无忘范君之志”。作者告诫人们不要忘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句,教材注释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注释语气比较轻缓,又不很肯定,几乎没有情感,只是客观的推测,既不能体现屈原的忧愤之情,又不能表达作者司马迁借此寄寓的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连劭明先生则将“盖”解说为“完全”,我认为这种注释更恰当。原因有三:一是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看出屈原作《离骚》确因“疾”而生“忧愁幽思”。二是屈原处境艰难,志不得伸。他“正道直行,竭…  相似文献   

12.
《诗·邶风·终风》,是刻画热恋中的少女复杂矛盾心理的传诵之作。第一章云“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傲,中心是悼。”此章描写的是男子的放荡和女子的悲伤。句中“暴”字,或训为“动词,下疾  相似文献   

13.
历代论诗,讲到“诗眼”、“炼字”,几乎都要例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为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堪称妙绝。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卷八中说:此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今人周振甫在他的《诗词例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字是王安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中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其中的“强”,古籍中有的写做“纽”或“既”,有的解做“缅”或“镪”,意为钱贯。来代吕祖谦所编《古诗·梁乐府·木兰辞》注:“强通经,贯钱索也。”《辞源》释级:“绳索.特指穿钱的绳索。《汉书·食货志》‘藏线千万’,引申为穿好的钱贯,俗作颇。”《辞源》释四:“钱贯,引申为钱,通线。”又晋代左思《蜀都赋》:“货殖私庭,活用巨万。”白居易《长庆集·赎鸡》:“购尔级三百,小惠何足论外经或用均作钱贷或以征。作伪资或债解时,二字相通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完县(…  相似文献   

15.
读诗札记     
韩愈《岐山下二首》,其用意亦犹孔子寄慨于“凤鸟不至”。《国语·周语》云:“周之兴也,(狱鸟)(族鸟)鸣于岐山。”(狱鸟)(族鸟)即凤之别名,岐山在凤翔。韩愈于贞元八年至十年之间,尝至凤翔,而作是诗。诗云:“朅来岐山下。”朅来,一作聿来解,朅来即来,诗用此义。一作去来解,陈迩冬《韩愈诗选》(以下简称陈《选》)此诗注取之,不合。又《杂诗》云:“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意为学古道则不能容于今世,因而往往有志莫遂,所以说是愚蠢的行为。但他在《答尉迟生书》里说过“古之道不足以取于今”,在《答李翊书》里说过“志乎古必遗于今”的话,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可见所谓“自愚蠢”,并非真愚蠢,而是一句幽默话。古道要表现在言辞中,所以他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他以古言包缠自己,正说明他好古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遗媒来”至“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六十五句,都是述刘兰芝再嫁情节的。对于其中“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四句,历来讼讼纷纭,至今还是叫人莫衷一是。鉴于此,笔者想来一个大胆的假设:将“遣丞”不作动宾短语解,而作偏正短语解,即变“派遣丞”为“遣归故里之丞”。此解一旦成立,则六十五句诗所叙情节可一气贯  相似文献   

17.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18.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保”字,一般的注本均采用传统的译法,解释为“安”,此说未妥,当训作“依靠”。另外,文中还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一句中的“欲”字,并非表意愿的动词“想要”,而应该训作表存在的动词“有”。  相似文献   

19.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析》一文(载《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的作者,对该句的语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此句的“者”字,“不是传统的‘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而是表示假设的语助词,译为‘假如有人……”’二、“句中的‘之,却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