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从未成为教堂中的一员,也未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创作了大量以宗教、死亡、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她以女性的审美眼光构想了心中的上帝与天堂,颂扬了完美的爱情,追询了"永恒"的本体论意义.她的诗歌在语言、韵律、题材等方面打破了诗学常规,越过了男权文化的樊篱.无疑,女性主体意识主导了她对男权压抑的颠覆行为,支撑着她毕其一生构建幻美女性乌托邦,获取阴性欢愉.  相似文献   

2.
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3.
张雅茜是90年代以来活跃在河东文坛上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扎根于晋南沃土,用女性敏锐而深刻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细腻的笔触,围绕女性的爱情和婚姻,以小说的形式向人们描述了河东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形形色色的烦恼和苦闷及种种精神困境,塑造了一系列河东大地上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女性形象;一类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还有一类是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女性怎样才能在爱情、婚姻和社会上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是众多作家一直苦苦探索的重大社会问题。)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三位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正是在各自不同的爱情追寻中,展现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发展历程,为妇女解放运动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从新时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到《方舟》、《祖母绿》,她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事业,写出了女性的觉醒、挣扎、反抗,她在为女性寻求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女性与爱情,女性与婚姻,女性与事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中 ,至真至纯的宝黛爱情以悲剧结局 ,其复杂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诸多因素对婚姻的冲击和影响 ,信奉“爱情至上”的黛玉也以“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的悲剧命运唱出哀婉悲痛的情殇之辞 ,这使我们不得不从女性本身反观对待婚姻的心态。面临现代社会对婚姻的巨大挑战 ,女性该如何维持一个圆满而持久的婚姻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想这对现代女性认识婚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造自我都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从汉魏乐府民歌的角度分析女性对爱情婚姻专一、执着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在爱情婚姻中主动地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处理现代人的情感问题上,池莉倾向于偏重女性,站在女性立场上关注女性命运,希望女性能够通过自我设计,更好的保护自己.而这种设计在池莉的小说中更多的表现在爱情、婚姻上,表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在情感上,在把握自身命运方面表现出的较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从汉魏乐府民歌的角度分析女性对爱情婚姻专一、执着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在爱情婚姻中主动地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创作中,涉及女性婚姻爱情的作品数量众多。琦君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表现了旧式婚恋中女性命运的不幸。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作品相比,琦君的表述较为宽容、淡定,以理性节制情感,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风格。这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爱情?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爱米莉与常人不同的恋爱经历。分析她在某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15.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在许多作品中塑造了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先进"女性的共同特征是:已经学会了思考,能够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然而,综观这些女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先进"女性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她们的行为、性格、心理都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之中。她们看问题也仍然只立足于恋爱、婚姻、家庭。而所有这些具有缺陷的觉醒女性的形象正是基于作家男权文化传统建构起来的,在她们身上体现出男权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进行的有效操控。由于她们不符合作者对于优秀女性的定义,因此,她们的生存空间注定是黯淡的,生存空间仍然是狭小的、灰色的。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是解读女性作品的钥匙。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爱玛》,一方面呼吁男女平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另一方面视婚姻为女性体面的出路,将家庭定为女性的最佳舞台。与女权主义者那强烈、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相比,小说《爱玛》的女性意识是朦胧的,带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作家张欣和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虽然都将视域放诸都市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与事业上,但由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二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爱情追求上,张欣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是以结婚为前提的,而林真理子笔下的女性则并不拘泥于婚姻形式,只是希望有一份理想的爱情;在事业的选择上,张欣塑造的女性将爱情作为事业成功的一个阶梯或敲门砖,而林真理子塑造的女性没有也不需要将爱情作为事业的交换条件;在女性自我实现的途径上。张欣让女性通过回归传统女性的坚忍、宽容、顺从等美德来求得自我的实现。而林真理子则让女性认识到只有女性的独立和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