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博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爱”意识是曹禹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同时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 一个显著标志。在曹禹早期的戏剧作品中,他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博爱”理 念,同时也以基督的博爱意识重新阐释了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从而显示出他与其他中国现代作 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冰心早期的文学创作是从传统家国伦理观念出发,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建构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新的伦理标准和道德理想。这种追求个体人格完善和社会功用的启蒙主义立场,是一种理性之爱,是世俗观念中道德的思想境界,而非基督教文化中的救赎之爱。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渗透到欧美等国家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基督教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罪感文化,在文化心理中植入了幽暗意识与人性的凄惨。这种文化心态严重影响了以宪法为前提、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以人权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欧美宪政精神,并使其刻意回避创建理想社会的问答。此外,基督教文化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对欧美宪政制度变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表现就是:作为“动态宪法”的行政法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5.
吕小莉 《文教资料》2014,(19):14-15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主题之一是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以批判奴隶制。本文采用吕大吉的宗教要素分类方法,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小说中的人物有典型的基督教观念和基督教仪式,以及《圣经》原文和经典的引用贯穿小说始终,基督教文化对小说文本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剑华  张红霞 《师道》2023,(7):40-41
<正>中山市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精神”早已成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流淌于教育的文化基因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山精神”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个中山市教育人都在孜孜不倦探索的课题。笔者结合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尝试挖掘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解锁博爱精神密码,引导学生传承博爱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殷曼曼 《考试周刊》2011,(68):21-22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不仅充满着诗意和童趣,而且闪耀着基督教的光芒。本文试从他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其蕴涵的博爱和原罪一忏悔一救赎的基督教思想,表达了他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论、博爱思想,自由人性论以及大同理想,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具有二重性特征,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的创作中洋溢着十分浓郁的基督教色彩.“五四”女作家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基督教徒,她们是为耶稣的伟大人格所感化,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博爱宽恕、救世牺牲和昂扬奋进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海明威与基督宗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出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等原因,海明威对基督宗教表现出矛盾复杂的情感取向,既在理性上怀疑反叛基督宗教又在情感上企图从中获得安慰和救助。另一方面基督宗教对海明威的生活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命名、宗教话语及宗教意象的引用等表面层次,而且更深层地表现在人生观和作品主题的形成、对友善仁爱和平的赞美和渴望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精神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救的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深入人民生活,影响到西方世界政治、文学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没有对基督教的了解,就报难真正认识、领略西方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3.
东吴系女作家程育真是一名皈依基督的理想主义者,她一直试图在文本中建立一个充满平等博爱的"理想国",然而其温婉的风格一涉及现实的洪流便转为一种理想失落的感伤。整体上看,程育真的创作具有基督教的神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东正教文化基础”课程列入中等教育大纲的要求引起俄罗斯全国轩然大波。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中东正教特点及作用的阐述表明应正确处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正教文化可以走进俄罗斯教育,但要考虑课程的名称、教学的形式及讲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界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研究上,特别是在习俗教案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学界已取得的成果作一梳理,在肯定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前提下,对教案发生的"文化冲突论"、教民身处两难困境的原因、基督教的本土化以及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历史脉络等理论问题进行再思考,是推动这一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指出: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之时,不但与韩国的爱国独立运动相结合,而且还与韩国本土的萨满教在上帝观念上相互认同。当以理学为基础的韩国儒学陷入困境时,基督教就成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部分韩国人的精神支柱,从而创造了基督教传播的“奇迹”。儒学在近代中国也经历了危机,但其影响仍然很深,因此,与强权政治结合而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就很难获得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认同。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的不同境遇告诉人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不可采取把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文化霸权主义态度,强势文化要强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就会造成社会的对抗和不幸。  相似文献   

17.
旅游思想是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我国旅游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分别开创了注重道德价值的“比德观”和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比情观”。作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旅游思想进行了论述和比较,试图探寻两者对后世旅游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旅游思想是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我国旅游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分别开创了注重道德价值的"比德观"和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比情观"。作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旅游思想进行了论述和比较,试图探寻两者对后世旅游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爱精神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核心理念,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一所大学的大爱精神决定着这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要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就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弘扬以人为本的大爱精神。文章探讨了大学大爱精神的特征,大爱精神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