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报道受众尤其对普通报道对象的伤害,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学界、新闻业界的关注,由新闻伤害引起的法律诉讼也越来越多。由于采访报道方式不当,可能会对报道对象的人格、情感、精神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前,灾难报道、犯罪报道是新闻伤害表现最突出的领域。灾难、犯罪事件是不可预见的,一经传播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此类事件一发生,众多媒体记者就会一哄而上,尽情地享用所谓的"媒体盛宴"。当中,以紧迫盯人、多次曝光、细节再现、冷血调侃等为表现形式的新闻伤害现象时有发生。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有很大的传播范围,即使从业者谨  相似文献   

2.
姜伟超 《新闻世界》2009,(12):125-12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的精彩表现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不少媒体记者对灾难事件报道经验不足,在采访过程中给被采访者和受众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新闻报道中的最小伤害原则应引起媒体从业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宇慧 《新闻窗》2013,(3):28-28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灾难事件报道需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考虑到受众的内心体验,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光辉。同时,记者要时刻关注灾难中的人与事,关心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发掘灾难事件中人性的善与美。  相似文献   

6.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由于一些媒体人缺乏道德自律能力及人文关怀,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致使遇难者和受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对悲情传播中应如何趋利避害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只有做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场直播的有利条件,避免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加强媒体人自身的道德自律,才能使悲情传播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一些媒体人缺乏道德自律能力及人文关怀,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致使遇难者和受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对悲情传播中应如何趋利避害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只有做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场直播的有利条件,避免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加强媒体人自身的道德自律,才能使悲情传播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瞰 《新闻实践》2013,(6):39-40,41
关于灾难报道,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受众关心的只有两点: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本文对社交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与机制作了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日益显现,忽视采访对象及受众心理感受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以及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提出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微观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进入图片传播时代.受众享受着读者的快感。综观国内外媒体关于灾难的图片报道,大多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高效地传达了关于灾难的信息。但仔细分析媒体上呈现的灾难图片,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对受众眼球的吸引,过分渲染灾难的血腥场面。  相似文献   

12.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和灾难性事件的极高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各类媒体抢占市场的关键。和其他媒体相比,报纸在时效性上处于劣势,但是报纸具有长期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及属于更能引起受众思考的静观的视觉范式,因此报纸在灾难报道中依然独具优势。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多家报纸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整合、理性以及深度三个报道角度来阐述报纸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3.
灾难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既要体现党和政府对灾难事件的重视和关心,体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态度倾向,又要融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报道,是不成功的报道。笔者认为,要从受灾当事者、新闻报道者和受众三个方面和环节来提升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国各媒体迅速抢滩,利用各自的优势,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在发生的事告诉受众,这极大地满足和尊重了受众的知情权,其报道方式引起了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一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不同方式方法的反思和研究,为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6.
赵利利 《新闻前哨》2015,(3):40-41,61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习惯将民族文化中的原型意象融入到新闻的叙述话语以唤醒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发挥群体在场的精神凝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很容易激发受众的对抗式解码。本文以人民日报对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为例,以荣格原型理论的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来进行灾难报道中战争英雄原型的再现分析,指出灾难报道中的原型叙事困境,以期对新闻报道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针对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其中,自然灾难是指地震、台风、水灾等来自自然界的那些人类不可抗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倒塌、爆炸、空难等重大事故.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透明化,面对灾难事件,如何做好报道是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解放军报》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笔者认为,针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在及时报道灾难情况、科学分析灾难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报道重点放在受众的内心体验上,让受众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俗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传媒》2005,(6):44-4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目前,有些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倾向,以低俗化招徕受众,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建国六十年来的灾难新闻报道史,探讨了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的教训与不足。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更应尊重新闻规律,充满人文关怀,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20.
突发灾难事件无疑是吸引受众的大新闻.但是如果媒体报道视角错位.效果则可能适得其反。本次印度洋海啸地震灾难报道中.一些媒体就出现了报道视角错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