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戴礼记》中《千乘》等七篇,一般视为《孔子三朝记》,但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这七篇只不过是《三朝记》的一部分,原本《三朝记》包含《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等篇。本文通过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分析,推测《三朝记》不包含《千乘》等七篇以外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三朝记》的写作年代,目前不能确定,但无疑是荀子以前的作品;也很难推测《三朝记》的作者是谁,可能是曾子和思孟学派以外的儒家所作。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杂记》选择了以下几篇杂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洵的《木假山记》、曾巩的《墨池记》、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这几篇杂记“从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专题导言),各类教参对每篇文章的微言大义都进行了深度挖掘,却很少从整个专题的角度进行阐释。笔者在通览这几篇传世之作后,感觉有一股浓浓的“爱”的热流在每篇文章内潜行暗涌。  相似文献   

3.
詹丹 《语文学习》2021,(3):60-6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选入五篇写景抒情散文,有着较新的组合方式,即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朱自清《荷塘月色》编为一课,史铁生《我与地坛》在单元中独立为一课,而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又组合成一课。[1]如何理解这样的组合,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主要解读《故都的秋》这篇作品,在此基础上,对于从特定角度切入课文的新的组合方式,简单提一些个人想法。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研究者在论及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时,大多会关注他的像《背影》《给亡妇》《儿女》之类的亲情篇或者是《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之类的写景记游篇。但是像他的散文集《你我》中的《谈抽烟》  相似文献   

5.
陈敏 《初中生辅导》2011,(20):36-37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很具特色的一篇。这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不过二百来字,却把小石潭悄怆幽邃的景色和潭中观鱼的乐趣精细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同亲历的感受,收到了画笔难以臻至的奇效。  相似文献   

6.
朱金凤 《山东教育》2002,(26):27-28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只有80余字,却创造出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论是在内容、写法上,还是情感的抒发上,和这篇文章都有相似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运用联想和想像,创造空灵的意境。《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色,是全篇最为精彩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仿佛积水的错觉,“水中藻、荇交横”的描绘,使人相信确实是水中情景,然而“盖竹柏影也”,又使人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7.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虽说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是情景相生,相互映衬的游记佳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8.
《搜神记》约在朝鲜半岛三国中后期相继传入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中古时期的叙事文学也从《搜神记》等中国志怪小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三王墓》故事是《搜神记》最精彩的一篇,如果把《三王墓》故事与高丽中期朝鲜中古时期一些相关的叙事文学进行梳理,可以探明朝鲜叙事文学传统形成过程及中国唐前志怪小说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柳氏于唐顺宗年间参与王叔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下了不少优美的游记。《小石潭记》作为其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千古流传。那么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而《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在这篇不到200字的作品中,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群音类选》卷22选《青琐记》10出曲文、《怡春锦》"礼集"选《青琐记》一整出,以之与今存全本《怀香记》比对,可知:《青琐记》与《怀香记》甚少相异,显为同剧异名。而陆采的《韩寿偷香记》则与《怀香记》并无关涉,不为一本。《青琐记》系沈鲸撰作,自古迄今各家均无异说;而《怀香记》就是《青琐记》。因此,今本《怀香记》的作者自应是沈鲸,而不可能是陆采。  相似文献   

15.
《北使记》为刘祁的成名之作,记事涉及中亚、南亚、西亚、南欧和北非等地区的地理气候、风俗人物、物产状况等,并记录了西辽帝国的历史,为近代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亚史、蒙古史者所注目。然而,由于诸种原因,目前对于《北使记》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北使记》是《归潜志》的一部分,甚至将其与刘郁的《西使记》相混淆等,故对《北使记》的写作及流传情况进行梳理甚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7.
看《十月》     
本期《十月》,整体嫌平。本论坛推荐其中一篇:老虎的《锦鲤记》(中篇)。  相似文献   

18.
南朝梁七部小说的成书年代分别是 :《殷芸小说》成于天监十三至十四年间 (5 14— 5 15 ) ,《周氏冥通记》成于天监十五年 (5 16 )十一至十二月 ,《续齐谐记》成于天监元年至普通元年间 (5 0 2— 5 2 0 ) ,《迩说》成于天监十八年至普通五年间 (5 19— 5 2 4 ) ,《古今刀剑录》成于普通元年至大同二年间 (5 2 0— 5 36 ) ,《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承圣二年 (5 5 3) ,《研神记》成于普通元年至承圣二年间 (5 2 0— 5 5 3)。  相似文献   

19.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和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基于洞察人性、批判政府、揭露社会黑暗的基础之上记叙了“三一八”事件,但三者借助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不同的写作意图:鲁迅以片段式的叙述纪念刘和珍,抑制不住内心对执政府的愤恨,同时又讽刺“流言家”的冷漠;周作人也以片段式叙述吊唁刘和珍、杨德群二人,抒发内心对死者的真挚情感,通过“感想”之事侧面表达对政府的无望;朱自清以全景式自叙来呈现“三一八”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杨耕身 《教育》2007,(10S):34-35
几乎没有哪一次有关课改的消息不会引起舆论的关注。从2005年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部分章节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刘翔进入上海市小学教材,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一些地方的课本中删除,及至今年《许三观卖血记》、《雪山飞狐》等选入北京高中教材,而鲁迅、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却在渐渐淡出下一代的视野,乃至世界大战不再列入高中历史必修课等,莫不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