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以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新闻报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进行描述,分析媒体是如何建构女大学生形象以及女大学生媒体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媒介对女大学生的再现,并不是客观呈现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样貌,而是有意地将女大学生形象扭曲后再展现给世人。结合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试图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因素,以期还原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些知名、热播法制节目为样本,分析了电视法治节目中女大学生的涉案主题、女大学生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节目对女大学生的语言呈现。研究发现,目前电视法治节目对于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呈现仍带有一定的偏向性。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介在对一个国家进行报道的时候,经过不断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该国家在媒介上的表现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是别国民众认识、评价一个国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因此,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媒介形象居于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薇 《新闻界》2008,(3):42-44
本文以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以量化研究为主的方法对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是指女大学生群体通过媒介传播所呈现的公开形象。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受三种意义的现实影响:一是个体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现实),三是人们自己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在现实社会里,社会公众对女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客观现实的认知在很大  相似文献   

7.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13,(4):105-107
随着我国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社会对她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大众传媒报道视域。由于她们兼具"女性"和"大学生"双重角色,也使女大学生们比一般的社会群体更具新闻价值而成为媒体热衷的报道对象。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当前有些媒体特别是一部分网络媒体和都市报,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偏差性报道,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不合拍,还可能营造出不利于她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大众传媒对女大学生群体应该给予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建构健康、公正的女大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群体所反映出的一些特质可以视为当前社会的缩影和折射,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来呈现,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大众媒介新闻价值观的必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武汉地区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长期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建构起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11):27-34
本文以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并通过"剩女"媒介形象与其社会形象的对比分析,阐明"剩女"媒介形象的本质。研究发现,"剩女"媒介形象存在"婚姻理性主义者"和"急嫁主义者"两种基本模式,媒体报道总体上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剩女"群体的真实形象,是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性建构,并不是对"剩女"的污名化建构。由此可见,研究者运用批判性理论框架之时,应当从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出发,避免预设立场的陷阱,致使结论背离实际。  相似文献   

10.
陆敏  韩玲 《新闻前哨》2007,(8):88-88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张莹 《新闻世界》2011,(6):155-156
恰当的媒介形象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形成好的社会互动,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形成歧视。本文以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为主,选取"李刚门"事件之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媒体建构的"官二代"形象。  相似文献   

12.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燕 《新闻世界》2011,(6):157-158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加剧,女研究生们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南方都市报》中关于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婚姻问题、心理问题等报道为样本,分析其对于女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财经新闻中的富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1月-2010年3月间)媒介有关富人报道的文本内容和报道框架的分析,勾勒了财经新闻中的中国富人形象,并归纳出媒介在建构有关富人形象时四种主要模式:野蛮生长、个人奋斗、经济原罪和奢侈消费,揭示了媒介报道中崇富、炫富和仇富的社会心理根源,并探讨了媒介选择的客观公正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媒介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宣传,许多媒介都制作出了自己精美的形象宣传片。媒介形象宣传片作为媒介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现媒介自身美好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媒介的自身定位与受众群,对媒介的发展和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8.
颜雄 《新闻世界》2012,(11):131-132
大学生是媒体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形象往往来自于媒体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媒体“塑造”了大学生的基本形象。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以及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