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制度社会 ,依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宗族是社会的最基层单位 ,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上的大大小小的宗族组织构成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石。在宗法制度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从属于某个宗族 ,为自己的家庭和宗族尽义务 ,以“光宗耀祖”和“显亲扬名”。而宗族则尽力保护和救助宗族成员 ,使之幼有所学、壮有所娶、老有所养。二千多年来 ,中国的宗法制度在长期的递嬗过程中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变动。第一次是西周的封建宗法制度变成士族门阀制度 ,第二次是隋唐以后门阀制度再为宗族制度所取代。在战国到秦时期 ,西周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宗族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作为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一直存在下来。因此不能否认宗族作为乡村社会运营中的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这一点。明清时代的乡村组织里甲、保甲、乡约等也和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对宗族和乡村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文章通过分析明隆庆六年(1572)徽州祁门县文堂陈氏所施行的《文堂陈氏乡约家法》,试图发现乡约与宗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 ,有着复杂而全的背景 ,他成功地借用西方宗教发动、组织群众 ,达到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宗族通过习惯法实施族内治理。宗族习惯法所确认的审判制度对于解决族内纠纷、维系宗族团结、保障宗族习惯法的权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包括审理机构、审理程序、处罚方式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宋真宗掀起北宋时期第一次崇道高潮,其原因除封建史家所认为的王钦若的怂恿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农民起义到处发生,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入侵,民族矛盾也较为尖锐。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制,是社会性质在由宗法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浸透着宗法精神的奴隶制。从更大一些的范围看,奴隶制实际上存在于当时的宗族之中,如果说这是宗族奴隶制的残余,也应当是可以的。所谓宗族奴隶制,其基本特点是奴隶与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根本上说它是为我国古代宗族组织长期存在并且在社会上具有强大影响所决定的。奴隶身份方面存在的这种宗族性质,春秋时期比较明显,战国时期逐渐减弱,可是在许多方面仍然遗留有相当的影响。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奴隶,但当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封建生产关系,作为劳动者主体的、担负主要农业生产任务的还是庶人、自耕农民,不能因为奴隶制的存留而否定春秋战国时期所固有的封建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7.
宋真宗掀起北宋时期第一次崇道高潮,其原因除封建史家所认为的王钦若的怂勇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农民起义到处发生,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入侵,民族矛盾也较为尖锐。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高光晶在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朝陈胜、吴广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无论是局部的还是全国性的,其结果不是在起义中被镇压,就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最终归于失败。其原因,史学界除了分析每次农民起义所遇敌人...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0.
由冯尔康、闫爱民所著《中国宗族》一书,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与社会系列”之一。基于作者对中国宗族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本着它古老而多变的基本特征,本书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的形态、内部结构、成员身份和社会功能的演变,概括地展现出中国宗族活动所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 本书将中国宗族的历史演变归纳为五个特点:传世久远、形态多变、成员日众、功能转换和影响深远。作者依据社会等级结构的层次划分宗族的构成,认为中国的宗族经历了先秦的宗子贵族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绅衿宗族制——近代以来的平民宗族制和宗亲会制几个历程;其演变的历程实际是一个民间化的过程,即宗族由贵族的组织逐渐发展为民间的组织,其成员民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沂蒙人民富有顽强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秦汉时期,这里爆发了几次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这些农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沂蒙人民英勇的斗争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12.
完颜亮为了伐宋之需,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备战,由此所引起的横征暴敛激发了大范围的人民起义,其中以东海县起义、大名府起义以及契丹大起义的规模、影响最大,严重地动摇了完颜亮的统治基础。这为完颜雍的篡位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完颜亮的覆亡。  相似文献   

13.
在辛亥革命前发展革命组织,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谋划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以及在辛亥武昌起义的过程中,都有大批的鄂东留学生参与其中。鄂东留学生对实现共和,建立民国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反极权主义小说,一直仅被视作反苏反共反斯大林,这种误读与曲解有其深刻的时代历史原因。《动物庄园》讽喻历史上无数次革命起义所经历的循环模式;《一九八四》既是现代极权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预言。这两部小说反映出作者对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各种形态的现代极权社会更宏大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湘南起义是中共武装斗争史上一次颇具影响力的重大武装起义,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策划、布署、指导下发生的,又是在他亲自参与、领导下胜利完成伟大战略转移的。湘南起义由南昌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重举义旗,最终壮大到一万余人上井冈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众多早期武装起义中唯一一次胜利的起义,它为开辟井冈山红色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湘南起义就没有井冈山割据的辉煌,但由于下湘南是毛泽东一生的痛,毛泽东从来就"不提及"湘南起义,由此,使得一次完全应与三大起义媲美的革命事件被排斥到"其他武装起义"行列中,甚至被当作"南昌起义"的尾声一笔带过。这是对历史的不公。  相似文献   

17.
把毛泽东有关太平天国的论述同中国学术界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太平天国发生的特殊时代结合起来,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和性质上形成和提出新的认识和新的概括:太平天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农民起义地位之"最"、彰显了其地位和性质之"殊"。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关系。从理论上讲,只有三者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农民生活才会稳定,社会经济才会继续发展。但通常情况下,地主阶级具有贪婪的剥削本性,总是千方百计地兼并小农土地,转嫁赋税负担。如果国家有一定的远见和力量,就会适当抑制地主的兼并,保护农民的利益。当国家已无力保护小农或者根本不打算保护小农时,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在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情况下,最终将导致一个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从川西袍哥地主刘文彩的个案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广泛收集的清朝官方文书、地方志及其他资料,在系统探索捻军历史的基础上,认为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益处,对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与当时北方群众反清斗争作出过贡献,且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还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酝酿发动、斗争宗旨、作战方式、时间规模、参与阶层、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诸方面分析考察了近代惠州三次著名起义(翟火姑起义、三洲田起义、七女湖起义) 的共殊之处, 并从中得出若干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