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值得探讨的女性形象,二者皆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反抗意识,这也是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所在,但是深究作品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本质上呈现出来的差异。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对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旧时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胜利者的代表,后者是女性失败者的代表,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大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反思,揭示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五四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常被认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其实不然,从元明清时期便可见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本文试以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好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和深化,以此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相似境况的女子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前身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女性话题是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四大传说中祝英台、孟姜女、白娘子和织女四位女性对于自己的地位、命运并非一味逆来顺受,而是体现出一种自觉觉醒的女性意识。她们一方面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采取了主动之势,另一方面她们对黑暗的封建伦理与制度采取了抗争的方式。四位女性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叛逆的性格,但这种自觉觉醒尚不彻底。  相似文献   

4.
在女性写作研究领域,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也是对女性意识的挖掘。作为生物性的“人”,我们都有各种生物性需求和欲望本能,传统的作品大多凸现出男性的这种生命本体的意识,而女性被置于纯洁、唯美的位置,她们只能含蓄地表达朦胧的内心活动,她们生命本体的意识被压抑,被描述为不合理的。事实上,女性意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除了社会意识层面外,还包括灵和肉的内容,所以说对女性自身的发现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对男权化的一种反抗。虽然这种觉醒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但是在敢于表达敢于言说时便赋予了其强大的精神内涵。徐坤的小说在展现女性生命本体意识同时,也对女性意识进行着出人意料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5.
铁凝的《玫瑰门》和张爱玲的《金锁记》堪称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作为"恶母"形象存在的司绮纹和曹七巧不断挣扎的一生,揭示了女性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反抗男权社会实施畸形报复的心路历程,同时努力寻找女性之所以畸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深化是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女性散文家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和特有的视角客观地关照自己和身外世界,呈现出蕴涵丰富女性意识的艺术特质。文章在探讨特质的同时还提出警觉女性意识的自我沉溺和再度迷失。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她对女性的书写。在作品《金锁记》中确立了曹七巧的疯女形象。通过曹七巧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反叛,张爱玲强调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历程。通过压抑处境的书写,张爱玲叙述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权体制下所承载的性别、经济、人格上的剥削和压制。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家长身份在男性家长缺席的情况下得到了确认,张爱玲把处于从属压抑位置上的女性纳入叙述主体。  相似文献   

8.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于1877年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安娜是一位敢于反抗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夫权统治的女性觉醒者形象。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的觉醒和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性压抑、精神出轨、身体出轨,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妻性母性的挣脱。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启发所处时代尤其对俄罗斯女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娜女性意识觉醒者形象,对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写作等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这一悲剧人物,从来就是被当作了欲望的化身而被人们不停地言说着。通过分析形成她的悲剧的原因,揭示她悲剧的必然性,进而探讨当时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曹明霞的小说中,女性受环境所迫,走上追求婚姻的独木桥,她们拒绝感性的冲动而追求冷静的衡量:即排除爱情、性快感,而尽量达到现实目的:或建立经济联合体,或得到金钱、权力带来的方便,或争取社会的认同。她们为了缔结婚姻而努力,也为了维持婚姻而憔悴,从中透露出女性主体性的迷茫与困窘,显示出作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无奈,也从特定的角度折射了时代生活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章琼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2-10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如白流苏、葛薇龙、曹七巧、曼桢、许小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寄寓了张爱玲作为女性本身的生命思考.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书写都市女性被奴役的命运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女性的悲剧,而是借女性世界的声泪事实来向男权社会控诉与挑战,颠覆与解构传统的男权文化.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解读她特殊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繁漪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艺术才华的独特光辉。她既是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人性本身的矛盾,在她身上激烈地存在着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疯子” ,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 ,并成为金钱的牺牲品 ,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和人性的彻底泯灭。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成功刻划了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曹七巧的一生象征着人类灵魂堕落的历史。从造成曹七巧堕落的原因这一角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有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把握曹七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着力刻划了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曹七巧。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七巧的可怜可恨。本文力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原七巧心理变态的深层原因:情感的缺失、婚姻的不幸、欲望的压抑、生存的恐惧等。人都是需要宣泄的,七巧只能以另类的方式排遣自己的愤懑,实际就不是常态,让人不得不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怒其不仁。人格的缺陷、环境的逼迫、爱情的破灭最终导致人性的裂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苍凉与震撼。  相似文献   

19.
曹七巧这一文学形象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贡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是曹七巧悲剧形成的肥沃土壤。金钱与门第观念的迫害,使她从一个具有青春温情回忆的可爱姑娘变成一个阴鸷毒辣凶狠残酷的老太婆。在潜意识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有意识寡居者护犊心理的驱使下,她反过来“食”了自己亲生子女的幸福,使她从一个“被食者”沦为“食人者”,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