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课堂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学生很难通过课堂触摸到生活的气息。因此教师应巧于捕捉、善于引领,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把生活融进课堂小天地中。只有让语文课与生活“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可行走向。  相似文献   

5.
孔祥跃 《现代语文》2004,(7):13-13,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诈酚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和广阔性,无论山川草木和风俗人情,还是乡土文化,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的课本教学,而应树立“语文即是浓缩的生活,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7.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语文。因此,我们应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即以课堂为主渠道,用课堂来辐射和带动一系列课外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8.
姜静 《现代语文》2008,(12):29-31
我国历来是个重视阅读的国度,“不读书,无以言”、“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阅读之认知,中外皆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这番富蕴哲思的典论生动而精确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的一条重要途径。从现代大语文教学观来看,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乔连运 《现代语文》2008,(3):120-120
新课程倡导大语文教学观,“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回归生活。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观,语文要从生活体验出发建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做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提出……来试图弥合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沟壑。可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引入教育教学界时,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将回归“生活世界”当作解决旧问题的新药方。  相似文献   

11.
26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我的语文教学观,简言之,就是:生活课程、生态课堂、生成素养、优化生命。一、生活的语文课程才鲜活有效“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生活属性特征。语文的属性特缸决定了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本源,社会生活实际上就是无形而开放的语文课堂。实践证明,一个也许没有多少语文知识的人,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独创思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从生活中寻找语文资源。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开放的视角,以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对待教学,以“积累——训练——感悟——创造”语文教育模式及其运用策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巧妙地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郝久红 《教育》2014,(7):68-68
新课程倡导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生活空间里健康成长。 点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的良好创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一定要彰显“生活味”,以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15.
李桂荣 《辅导员》2014,(4):63-63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开放,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向课前开放,向课堂开放,向课后开放,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一、课前开放。突出自主性开放式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就是课前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提前学习课文中的知识,并用来参与课堂教学的质疑和反馈。学生对自己确实不能理解的深层次问题,经过“去粗取精”后,拿到课堂上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顾名思义,备课即教师上课的准备工作,不能孤立而又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写教案。我们一贯倡导“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那么我们能否树立“大语文备课观”、“语文教师备课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等意识呢?当前语文教师的备课,“抄教案以应付检查”、“教案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等怪状随处可见。鉴于以上认识,我校自2000年春季开始,本着“要想教师有所为,应允许其有所不为”的观点,从改变语文教师的备课形式入手,为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绑”,对全体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行…  相似文献   

17.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丁琳 《海南教育》2008,(12):61-61
语文课所具备的学科特殊性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变得更为广延、宽泛。语文学习经验既在课堂上产生.又不囿于课堂:既由课程教材来限定、由教师教学去组织.又不止于教材和教学。由“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一倡行理念引申开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生活语文”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马建华 《山东教育》2003,(16):25-26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其含义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因此,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教育的宽广视野,要突破狭隘的“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开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占有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阵地,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