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2.
陈翔 《传媒观察》2007,(8):12-14
成都报业市场竞争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转型的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首创都市报模式以来,原本沉寂平庸的成都报业市场瞬时风云俱生,在短短一两年内,跻身中国报业竞争前沿,甚至引领中国报业竞争风向标。也正是在《华西都市报》的崛起和办报模式的带动下,成都报业市场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发祥地,成都报业市场竞争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竞争的一面旗帜。在以都市报竞争为特色的成都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3.
王涵 《青年记者》2007,(18):13-14
成都的报业格局依旧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传媒集团"两军对垒",各自旗下的三张主力报纸"捉对厮杀"。一对一的作战方针,优点在于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因此2007年的成都报业市场依旧是风云四起。都市报提出向"主流"、"大报"迈进;早报晚报力求"精彩好看";省市二级党报加大改革力度,共同展示出一幅竞争图景。  相似文献   

4.
崔江红  蔡正鹏 《传媒》2011,(11):32-34
一度烽火连天的成都报业市场,经过近十年的"苦战",由21世纪初的"七雄争霸"演变为当今的"两军对垒"。两大报团分别以两份领军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竞争主轴,以各自定位分别与集团主打都市报基本趋同的《天府早报》、《成都晚报》为补充,上演着成都报业市场的连连好戏。  相似文献   

5.
成都报业竞争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导引下,成都报业出现一系列新的竞争热点,这些热点昭示地方报业竞争的潮流与方向,从中可以窥见一些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办报理念。加厚与分叠———成都报业竞争升级去年年底,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放开版面限制。一时间,扩版成为成都报纸的主旋律,几家主要的都  相似文献   

6.
报业的市场化改革使报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生活类同质媒体的生存发展,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众所周知,成都是全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四大城市之一,而乐山市距成都不过一小时的车程,必然成为多家省级都市报角逐的市场。目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大都市生活报都在乐山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相似文献   

7.
成都既是中国市民报发韧之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的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市民报模式后,市场定位和办报思路一直“暧昧”的《成都商报》猛然醒悟:市场就在眼前。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立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8.
从成都报业看报业争夺点的新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回顾成都报业近一年多时间来竞争格局的变化,分析并总结出成都报业目前的最新态势,以及竞争点的方向性转移,希望能对有关方面提供一份不尽成熟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成都是个对我国新闻发展而言具有标本意义的地区,是都市报实践与理论的发端。从90年代中期起本刊就开始关注这里的发展变化。2004年2月,本刊在区域报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框架下专题采访了成都报业。三年多过去了,成都报业总体格局看似山水依旧,实质上竞争与探索一刻也没停歇,新的变化、思考每天都在发生。从上一期起,本刊在梳理"晚报早出"这样一些实践层面有争议的焦点问题的主题下开始重新探访一些重点地区,本期是"有效发行",因此本刊记者再次走进成都。  相似文献   

10.
改革潮头在广州,报业竞争数成都。两地“惨烈”的竞争环境,逼迫各报新招叠出,其中不少观念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穗、蓉报业竞争考察话题之一 去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白子超、李晓林博士、刘鹏硕士一行三人赴广州、成都两个目前我国新闻竞争十分激烈的城市,考察了广东(广州)三个报业集团以及成都几家主要报社,了解了当地报业竞争的形势及他们的措施、经验。尔后,考察小组从不同角度写出六篇考察报告,是集团领导参考,并发表在集团内部刊物《报刊业务探索》上。本刊认为这组报告写得很好,特选登…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的三大经济文化高地,历来是报业必争之地,这三座城市云集了中国报业80%的资源,报业特别是都市报皆处于竞争风暴的中心地带,每座城市都有数家名头叫得响的都市报,竞争的激烈程度自是不言而喻.而南京、成都、武汉、重庆、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也不甘落后,其报业竞争同自身城市的发展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版着京、沪、穗的发展模式,同城报业的德比大战也在这些城市热闹地上演着.  相似文献   

12.
赖正斌 《传媒》2006,(12):70-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报界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报业的平静被打破,竞争的激流开始汹涌起来.一批完全市场化的报纸迅速崛起,比如名扬中原的《楚天都市报》、《大河报》,声震西北的《华商报》,称雄西南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横跨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等,在报业市场上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竞争波澜.  相似文献   

13.
成都:两军对垒,捉对厮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成都报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三国演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关键词:市场意识。至1997年成都报业市场上一家败落两家做强的雏形初现。第二阶段:1998年-2001年,战国七雄,关键词:同质化。“七报大战”最直接的后果是竞争日益趋同化,最终导致七报一面。面对《华西》和《商报》的领先优势,其他五张报纸施以“近身肉搏”战术。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临近年底的盘点, 显示了中国报业2005年经营状况出现下滑态势,于是报业遭遇"寒冬" 之声在业界和学界中飘荡。那么, 中国报业在2005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本刊选取了广东、上海、成都三个区域市场,作一个比较客观简要的描述,虽然难以起到窥斑见豹的效果,但从中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媒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谋求发展和历练内功并行,顺势应变和主动出击齐下。相信一个更为理性、成熟的报业市场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临近年底的盘点, 显示了中国报业2005年经营状况出现下滑态势,于是报业遭遇"寒冬" 之声在业界和学界中飘荡。那么, 中国报业在2005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本刊选取了广东、上海、成都三个区域市场,作一个比较客观简要的描述,虽然难以起到窥斑见豹的效果,但从中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媒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谋求发展和历练内功并行,顺势应变和主动出击齐下。相信一个更为理性、成熟的报业市场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16.
彭剑 《传媒观察》2005,(3):14-15
2004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导引下,成都报业出现一系列新的竞争热点,这些热点昭示地方报业竞争的潮流与方向,从中可以窥见一些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17.
当下,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如此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已经成为报业竞争的"生命线".作为报业的重要补充,以市场意义细分为目标的专刊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人认为,当前报业竞争的实质是专刊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蹇莉 《青年记者》2004,(6):17-18
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在全国都很有名,经过近十年的“苦战”,如今演变成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捉对厮杀的局面,《四川日报》对《成都日报》,《华  相似文献   

19.
但敏  吴军 《当代传播》2006,(2):102-103
从“七国争霸”结束、省市两家报业集团相继组建开始,一向以竞争激烈而著称的成都报业在近3年左右的时问内基本上是波澜不惊。但2005年,成都4报突然发力,各报高招迭出,竞争热点不断,因而有很多方面值得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忠昌 《新闻界》2004,(3):21-23
1997年后,西安报业市场开始进入“战国时代”,报业竞争的帷幕渐渐拉开,很快地与成都、广州、南京等地并列为中国报业大战的发源地和主要战场。审视西安报业发展的历程,检讨西安报业竞争的利弊得失,或许会对我们了解中国报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尚存在的种种缺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