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性理论一直是哲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西方,马克思之前的人性理论非常丰富。例如: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人性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张“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重新提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等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它们都属于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等人,此理论提出后在世界各国影响颇深。终身教育更新了人的观念,注重社会进步和自我发展的统一,把教育看成是发展个性、实现人的新的价值目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见解,也出现过曲析和严重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些理论与政策,使统一战线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课程研究硕果累累。为交流课程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解,共同探讨课程领域中具有前瞻性、时代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内地、台湾、香港义务教育课程之比较研究学术会议于2000年6月15日~1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台北师范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承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有30多人,其中内地代表20多人,台湾代表5人,香港代表7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韩绍祥到会看望了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该学说作了中国化的阐述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对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及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往往要求着另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与之相对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也要求着教育管理思想作一场深刻的变更,并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有效地导引素质教育的理论变为实践。本篇试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素质教育对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嬗变要求,端一陋见,以求方正。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前提,要求管理者在哲学的更高层位上把握人的本质,真正实现把学校中的人从“经济人”转为“社会人”、“伦理人”现代管理理论首先是在哲学上以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为基本出发点,对人性的不同假设而衍生各种理论派别。“经济人”、“社会人”、“伦理人”便是代表了三种人性的假设的三种管理理论,它们各代表了管理理论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后一种理论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积极扬弃。认为企业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并积极追求之的人,这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涵盖了人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内的一个概念。通过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几个前沿领域的评析指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是作为先进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代表的教育技术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胡锦涛和谐社会理论,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崭新命题,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创新。这一重要思想反映了当前时代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客观要求,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从根本上看,它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远大理想与长远目标,其实现将是一个渐进、漫长而又曲折、艰难的过程。但“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代表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时代进步趋势,符合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终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化的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勾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内各要素的辩证关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程。胡锦涛同志从六个方面归纳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出了新诠释。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高度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在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行为经济理论框架下的互惠性偏好理论为和谐社会经济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方向,从而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并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和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主要源于实践根据。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之间,有两方面的关系值得研究。第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在更大的历史跨度中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又一次掀起了宣传、研究和谐理论的热潮。本文从和谐理论的渊源、内涵、发展历程及路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重温这些理论思想,进行和谐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思想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最终目标的思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的思想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探讨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