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弦 《声屏世界》2003,(4):50-5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传媒逐渐进入,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各新闻传媒都在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把新闻传媒做大做强,以争夺受众,这是当今业内谋略家的最强音,也是一大良策,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维多向的。如何把新闻传媒做巧做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分享受众,这也是一种选择。新闻传媒做巧做活的办法有多种,本文所要探讨的重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新闻界》2014,(4):21-23
<正>信息时代新闻的获得与传播,已经不同于工业化时代,所有的传媒都具备了同时、同步获取新闻的能力,抢夺独家新闻的传媒竞争重点,转移到了如何满足受众对时事新闻进一步理解的需求方面。哪家传媒能够提供高人一筹的理性观点,哪家就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因为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无暇对已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传媒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各个媒体相互之间要开展对受众的争夺.哪家媒体获得的受众注意力最多,其影响力与广告价值便最大,从而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称其为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不仅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将其视之为消遣娱乐的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传媒都试图通过自身结构进行不断变革和调整以广泛适应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的要求以期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尽管如此,传媒对青年受众的传播效果仍不太理想,如在传媒如何才能适应、引导青年受众,传媒与青年受众之间在传、受问题上还有多大差距,以及传媒怎样更好地为青年…  相似文献   

5.
李声 《视听界》2006,(1):133-134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以信息及其衍生产品为主要产品形式的传媒组织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并更多地呈现为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因此,对源信息进行深度智力加工,使受众以更便捷的方式来获得更高价值的信息产品,就成为传媒组织竞争的关键之所在。而“人”作为信息的加工者,是信息的智力附加值的创造者,必然是传媒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传媒组织必然要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构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技术是推动传媒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不仅使媒介存在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改变着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广电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众由原来的"受传者"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媒的"参与者"、广电内容的"提供者"以及广电服务的"享受者".同时,在信息泛滥的当今时代,广电传媒不得不以内容的细分来吸引有着不同需求的受众,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已经被"细分化"了的受众.  相似文献   

7.
蜀舒 《新闻记者》2007,(7):41-41
张立伟著《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着重提出传媒竞争十大法则:即三个关于媒体的法则——策划竞争超常规发展.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合成现实竞争力,信息灵通的机遇主义;四个关于受众的法则——兼顾受众、对手、自身的三维竞争,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受众追求价值最大化.要么更经济、要么更出色创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7,(6):36
传媒非理性与受众非理性。由于传媒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传媒为争夺受众求得自己在竞争中的制胜地位,使尽浑身解数,于是出现了某些媒体良知和文化逐步"风化"的现象,使传媒非理性表现得越来越露骨。过度新闻策划、新闻炒作、虚假新闻,哗众取宠、粗制滥造、庸俗低级,一味地迎合非理性的、无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近年来传媒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愚"乐受众、品格低下、失实与失度、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并对传媒乱象的原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社会转型导致竞争环境与人们观念发生变化、传媒自身对低成本与高利润的追求、迎合受众需求、传媒失守;最后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与建立长效机制来确保"把关"落到实处,杜绝传媒乱象.  相似文献   

10.
成瑞平  陈岩 《声屏世界》2005,(11):41-42
媒介广告市场到目前为止仍旧是我国传媒业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媒体经营者认识到了受众资源的占有程度,不仅影响着煤体的广告收入,甚至直接影响着媒体产品的生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在媒介广告市场和受众资源这两个不仅关乎媒体优和劣,更关乎其生或死的传媒产业的结构性单元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广播的产业化步伐越来越快,传媒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广播传媒不仅要而对国内同质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国外广播的挑战。因此,为了更理智、更有效地发展广播产业,就必须强化广播传媒核心资源,尽快增强广播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广播传媒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今广播正面临着各种传媒的激烈挑战。君不见,各类报纸纷纷扩版,充实内容,争取读者。电视也是一台多能,系列丛生,间有经济、教育、有线诸种专业台的出现,并以延长时段,多频道播出来吸引观众。当然,广播自然不甘落后,也花样翻新,开辟频道,增加内容,贴近群众,投入竞争。可以说,这三种媒体都在充分利用所长,发挥优势。 竞争局面的出现,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受惠者是广大群众,使人们有了比较宽广的选择余地。比如,订报纸,首先看质量,哪家有特色,有看头,内容好,品位高,就舍得为哪家掏腰包:打开广播、电视,哪家办得好,办得活,办得精、吸引人,哪家就能赢得听众和观众。当然,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各领  相似文献   

13.
马黎 《中国广播》2008,(12):19-21
当传媒走进市场经济海洋的时候,每一个传媒人都会清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的焦点在哪里呢?纸质传媒天天在研究如何扩大发行量,电视和广播传媒一直关注收视收听率,网络与手机传媒每时每刻都在点击率上角逐。受众关注的程度体现着竞争的量化指标,但更能决定优劣的还在于吸引受众的方式。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树立为受众服务的理念,并认真主动地做好为受众个性化服务的每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升传媒社会影响力已成为共识,提升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品牌创立、发展已有15年,以满足受众的"得益心态"为主,其间不断改进,取得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媒介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传媒竞争不断加剧,受众市场不断细化”的特点。传媒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受众市场的争夺。广播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要研究和开拓市场,解决节目与市场脱节的问题,面向市场“制播”广播节目。笔者认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链接市场、受众、产品这三个环节并使之良好地运行起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现今,中国传媒市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受众接触传媒的习惯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传媒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也发生了演变。面对一个变革的时代,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市场定位的不断调整。传媒定位是传媒竞争的产物,它标志着传媒竞争由原始的、无意识的竞争状态向有序的、有意识的状态发展,这是传媒市场发展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传媒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夺取受众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理应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寻求突破。应当说,新闻评论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大有作为,通过如下分析不难理解这一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时代的新闻发掘“有时尽”,信息的整合却“无绝期”。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信息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组合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解释性报道就是着眼于多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通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不言而喻,网络时代的媒体竞争将面临…  相似文献   

18.
传媒竞争中的"三四律"及对报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勋  韩隽 《编辑之友》2006,(6):68-70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化的深入,传媒业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竞争性行业.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到底能够容纳多少有效参与竞争的报纸?这些报纸之间将形成什么样的竞争格局?我们注意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便是市场演化的"三四律".随着报业市场不断成熟,这一规律将对今后的报业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的竞争已由过去的产品竞争演变成品牌的竞争。传媒市场的竞争同样也风起云涌日益激烈,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一个媒体平台上拥有的品牌节目的数量与其拥有的市场竞争力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市场竞争力就等同于受众注意力,而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就是媒体花重力打造的品牌节目之间实力较量。受众对媒体的注意力能否持久  相似文献   

20.
受众需要是传媒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道成 《国际新闻界》2005,(2):38-42,65
一切经济活动都源于一种需要。受众需要是受众对信息、知识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受众需要是一切传媒经济活动的起点、出发点,也可以说,是一切传媒经济活动的归宿。因此,研究受众需要及其特点,研究受众需要在传媒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