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民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西方绘画题材的文化差异中探讨了民族绘画题材的艺术魅力和其重要的美育价值,并且思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绘画在高校如何与当代教育相融,从而得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绘画在总体上都追求形式美,但中国绘画倾向于表现性,西方绘画侧重再现。这种区别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教义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3.
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上两大绘画体系各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可以找到其不同之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找到这些相似之中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墨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特色,为国人所喜爱,也为世界所接受。然而,面对艺术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水墨画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西方绘画的挑战,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优点,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是中国美术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绘画就是学会去观察并给予形状、位置、方向以及所有其他视觉关系同样的关注程度,而不是去辨认实物并把它转换成文字。绘画需要用视觉思考,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思考。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近现代以来,无论是对西画人物造型中比例、透视等的吸纳,还是中西方理论的交融,对中国画造型艺术的研究与改良从未间断过。在西学渐进的今天,借鉴西方造型艺术的科学性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建立自己的造型艺术体系对中国画造型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表达方式虽不相同,但对造型规律的某些认识及目的却有着共性,无论中西方绘画造型的差异如何,通过对造型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及表现手段相关性比较,对绘画造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解读,探求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文化根源及其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人文对绘画的影响。详细阐述了中国民间绘画与文人画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探讨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人文观念上的不同,旨在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博大的文化渊源,精深的艺术内涵,与欧洲绘画艺术一同成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经典珍藏。随着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现代青少年知道《蒙娜丽莎》的多过《李白行吟图》,  相似文献   

10.
绘画的流变与文化的大背景有关,“西势东渐”使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的强烈西方倾向,冷落和矮化了传统的民族文化.重铸民族文化结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最终赖于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源远流长,并最终产生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解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日渐式微,虽然作为构成文人画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始终在画面里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求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中国工笔人物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工笔人物画均为中国美术园中之奇葩,但两在表现内容、艺术形式、服务对象上有很多异同之处。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作一比较,会使其更好地相互借鉴学习,使这些中国传统化能在现代化冲击下,有自己更多的优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主要着重西方绘画特点的素描和色彩技能练习 ,而体现中国画重要特征的意象性却一直被忽视。为了学习和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 ,就必须重视和研究其构图的意象性原则和用墨的意象性色感  相似文献   

14.
林风眠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实现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力图在中西艺术相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国绘画寻找到了一条走向现代的途径,实现了中国绘画的现代视觉革命,开创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可行道路,而这一切,全体现在其卓有特色的绘画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黄独峰是山水、花鸟和人物兼而能之的大家,在艺术实践中,他清醒地看到了笔墨除塑形写貌之外,还有其独立意义上的审美性。此外,黄独峰先生深知传统绘画中精神性表现的至关重要性,他在如何看待中西绘画相互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卓识远见,他在提倡学习西方绘画的同时,始终强调要把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发扬光大,他表现的题材广泛,已突破了“四君子”的束缚并且首创了神仙鱼的艺术形象。他坚持的是“亦古亦今、中西兼融”的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西方表现性绘画与中国意象绘画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与审美作用下,发展出了两种迥异的绘画体系,而艺术趋向上的一致性,却使得两大体系有了比较的可能性。在对两大体系的分析与探究中,开拓出了绘画语言探索的丰富性与一致性,并在对终极目标的一贯追求中分析表现与意象绘画,进而扩展出共性中的个性,并融汇中西,领悟绘画本体的独立自在和多元面貌。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日本美术一直对照着中国文化艺术的范本进行建构。近代“日本画”的确立,也是以西欧文化体系为他者进行自我形塑。然而,在以信息交换与经济网络架构的后现代文化全球化的讨论框架中,“他者”与“自身”的对立轴已经消失,当代“日本画”必须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空间中,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自己的坐标。  相似文献   

18.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19.
从剖析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中国画教学引入传统的文人画意识。通过梳理"文人画意识"概念,找出其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的意义,并就如何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中运用传统文人画意识提出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