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为躁君”是《老子》二十六章提出的一个命题。尽管二十六章论述的具体内容,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但综观《老子》全书,“静为躁君”确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运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应作“静胜躁,寒胜热。”蒋氏提出的佐证是相当有力的。六十一章王弼注云:“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之大儒,不仅重视研习儒家经典,对老子哲学思想也有很多评述。在王夫之的学术体系中,一方面表现为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他认为老子思想中的轻礼、柔道、修身、养性等理论都不利于国家和个人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王夫之也肯定了老子"静为躁君"、"功遂身退"等思想的现实意义,对老子思想有一定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其义涵涉及到万物生成本原、存在本体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构成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如有无、动静、体用都包含道与现象界两个层面。在有无问题上,老子将有、无提升为本体论的最高范畴;在动静观方面,老子一方面展现动中之静的形上思维,同时提出动静相养、戒躁主静的人生观与政治主张;最后,老子隐含性地提出了道的体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老子本原》一书进行评述:1)辩正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各种异说;2)系统分析老子哲学;3)对“静为躁君”作新的解释;4)对《老子》书中若干词语提出新的训诂;5)划分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异同;6)将老子之道与希格斯粒子联系起来。由此六个方面,文章认为《老子本原》是当代研究老子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中有很多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请看:"智者"与小偷例1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小偷在路上遇见一个"智者"."智者"拉住小偷说:"你偷的钱很多呀!"小偷答道:"不瞒你说,我偷的钱就是口袋里的这几个铜板."智者"说:"我有一个主意,可以让你轻轻松松发大财.只要你从我身后这座桥上走过去,你的钱就会增  相似文献   

6.
<正>子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为师者,须有流水般灵通的智慧、高山般厚重的仁爱。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走出象牙塔。开启教师梦大四那年,我疲于找工作,深深感受到了"夜寂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8.
"造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代智者用于描述世界万物成长过程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德昌教授基于老子势的思想创造了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势科学。基于势科学探讨谈判机制,通过谈判四阶段模型研究谈判的势科学规律,以期为谈判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静养也长寿     
我国的养生方法众多,中医典籍中“静者寿,躁者天”、“静者神藏,躁者消亡”、“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都说明了“静养”可以少耗神气,故寿;反之,不顾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过多地透支生命要素,烦扰不定则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天。  相似文献   

12.
静的力量     
<正>海岸礁石傲然惊涛骇浪咆哮安之若素,更显坚韧稳固;山崖青松藐视疾风骤雨肆虐昂首高耸,更显挺拔雄奇。孔子云:"智者动,仁者静。"动可震撼情怀,静则雕琢灵魂。与动相比,静往往具备玄妙魅力与渗透力量。社会飞速发展,纷繁喧嚣将世人卷入无处不在的博彝矜争中。当躁动狂恣打破宁静自由,我们不得不回头找寻迷失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老子>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矛盾运动.本文论述了<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分析了"道"的动与静的矛盾和性质.  相似文献   

14.
静,老子曾对它作过这样的解释:“天物云云,各复归其根,曰静。”这里的“根”是指本原。尽管从现代的哲学观来审视,老子在他的哲学观中过分夸大了“静”,但,他的要以静的心态把握万物的本原的观点仍有它的现实意义。根据语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笔二则     
仇媛媛 《教育文汇》2012,(12):54-55
仁与德:有动静之别说仁者与智者有动静之别,你会认同,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说仁与德有动静之别,你可能不太认同,因为仁德本是一体。从仁、德的表述中,我是看出点不同的。关于德,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德是一种静态的持守,犹如一个  相似文献   

16.
谈智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24):40-44
正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无论其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如何,一定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那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是喜水、快乐、活泼的,而仁者则是爱山、恬静、长寿的。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智与仁共同构筑成儒者的理想人格。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智"则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7.
烦恼如挠痒     
有一个年轻人,跑去向智者倾诉烦恼.年轻人说了很多,可智者总是笑而不答.等年轻人说完了,智者才说:"我来给你挠一下痒吧."年轻人不解地问:"您不给我解答烦恼,却要给我挠痒,我的烦恼与挠痒有什么关系呢?何况我并不需要挠痒!"  相似文献   

18.
声无哀乐     
魏晋玄学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论题,这便是“声无哀乐”,意谓音乐自身不包含悲哀和快乐的感情。 主张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嵇康。 在中国古代,儒家特别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自身含有悲乐、善恶、吉凶、祸福、兴衰、静躁、雅淫、恩杀等种种音调,可以预兆人事变化,显示未见事物,并以大量的典故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成功之路     
一个急于成功的人在寻找成功的路上遇见一位智者,便向他打听:"走哪条路才能够得到成功?"智者没有说话,只是把手向远处一指.这个人看看智者指引的方向,十分激动,他认为成功近在咫尺,很快便可以得到,于是向着智者所指点的方向大步奔去.不久,路上传来咕咚一声,是那人摔倒的声音."哎呀!"那人疼得叫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这个人满身尘土、一瘸一拐地走了回来.他寻思着自己一定是误解了智者的意思,再次向智者问那个问题,智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意义自不待深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