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而且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研究传统孝文化仍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掘、整理、分析的过程。本文概述了传统孝文化的演变过程并简单分析了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孝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提倡中国孝文化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新时期要发挥中国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澄清对传统孝文化的模糊认识,加强对青少年孝德教育,并对中国孝文化内容不断地加以提升和转换。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古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长久作用,而且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而言,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家庭观念,实现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区自然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孝”的观念发源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它衍生的丰富内容适应并且巩固这种社会形态。要正确认识“孝”的社会来源,须回到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去。立足中原孝文化研究,挖潜中原孝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原孝文化的合理部分,使中原孝文化为当代河南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孝"的基本涵义包括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爱护自己四个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不能供养父母、不能体谅和尊敬父母、自伤甚至自杀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来传承优秀孝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孝文化卷帙浩繁、肇端久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在当今社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接受孝文化教育,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基于大学生孝文化的现实状况,文章从分析传统孝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缺失的现象入手,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孝观念日益淡薄、孝行为日趋弱化、孝文化日渐式微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孝文化教育在当代缺失的具体原因,探索在大学生中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构建当代社会新道德体系,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因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的丧葬形式,都表达着孝的观念。当代丧葬活动仍受传统孝道观念制约,且与传统孝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当代丧葬产业链中的墓地、碑刻、代祭等产业兴起,成为朝阳产业。要发挥传统孝文化的作用,应完善公共基本服务,规范治丧程序,完善丧葬行业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模式,使传统孝文化在新时期、新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以辩证的观点,站在批判继承的角度,从孝、孝道、孝文化三个方面入手,阐明孝文化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被许多朝代纳入法律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在当代,孝文化中存在与当代法律相抵触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以法律的、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展孝文化,使孝文化符合当代法律的要求,也用孝文化的精神影响和促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最终达到孝文化与法律、法律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由于我国先民在跨入文明阶段的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关系,因此,血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华孝文化就是这种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孝观念形成于殷商与西周时期,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应用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晚清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千年变局,传统孝道也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孝观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孝文化教育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孝文化历经几千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却未得到足够的教育和体现。于此,文章拟从分析中国孝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缺失的现象入手,探讨和分析中国孝文化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等方面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文章对传统的孝道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同时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论述了对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明了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论述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提出要弘扬、阐释、转型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大学教育处于学生人生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处于人格与知识培养的"拔节孕穗期".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于新世纪,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孝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直接关系未来的家庭构建和国家建设,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身之本,它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现象屡见不鲜,这关乎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着校园和家庭、社会的和谐,如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