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多次读《登幽州台歌》,每次都牵动我的感情,使我一次再次地联想到陈子昂那卓立千古的高大形象和他那些独树一帜、广启后世的诗篇.《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讨伐契丹时写下的.武攸宜靠与武则天同姓当上统帅,因不懂军事屡遭惨败.陈子昂进言不纳,又请分兵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给予降职处分.陈子昂的爱国激情遭到如此打击,此时登上幽州台而有此诗.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记述了当时情况说:“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  相似文献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境。武攸宜是个既无胆略又刚愎自用的纨子弟,由于用兵失措,贻误战机,打了败仗。陈子昂一再献策,不但未被采纳,反遭贬斥。悲愤之际,他登上了幽州古台,面对空旷的天宇,想到人生的遇合,于是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幽州,唐代属河北道(今北京市大兴县)。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因其在幽州,故称幽州台。“前不见古人”一句突兀而起,有如巨响,振聋发聩。它预…  相似文献   

3.
据卢藏田《陈氏别传》记载: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以右拾遗的身份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契丹,武攸宜轻敌无将略,陈子昂曾献计未被采纳,以后又因进谏切直,惹怒了武攸宜,受到降职处分,于是他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有感于古代乐毅受燕昭王知遇的故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虽然相信后世也许还会出现燕昭王那样重用贤才的明主,所恨人生短暂,未能获见,因而,想到宇宙的永恒,怆然有孤独之感,写下来这首慷慨悲凉的著名诗篇。  相似文献   

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在政治上具有卓见的才华,却未得到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  相似文献   

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此诗虽短,但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愤懑的情绪,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华,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他屡次上书言政,先后写过近十篇“犯上直谏”的谏文,却未得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下狱:后来他又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面对高台凄风,旷野茫茫,诗人…  相似文献   

6.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 ]:①幽州台 :即蓟北楼 ,又称蓟丘、燕台 ,唐时属幽州 ,所以叫幽州台 ,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 :形容天地的旷远无边。③怆 (chu劋n犂)然 :伤感的样子。【新读】这首诗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六九七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军中 ,由于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 ,受到降职处分 ,他因此登蓟北楼 ,想起战国时代燕昭王重用乐毅的故事 ,便写了这首后世广为传诵的名诗。前三句写登上幽州台的所见所感 ,末句直抒内心无限的孤苦寂寞。“念”字提起对往事的无穷追忆 ,…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中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的重视,任为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他曾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并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后一次出塞,陈子昂因直言进谏惹恼了蛮横跋扈、不通兵法战术的建安王武攸宜,遭受排斥打击,被贬为军曹。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在悲愤抑郁之下,他登台赋歌,抒发“生不逢时”的伤感,留下了这千古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相似文献   

8.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前人对其生平已经做了详细的考索,但其生平中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考证辨析。陈子昂和武攸宜的关系及请命问题,有助于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陈子昂;而陈子昂的死因,历来纷纭。探析其死因,是对其最后生存状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9.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唐幽州治蓟,为古燕国国都,传说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怆然,伤感貌。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古人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伸情怀的诗篇有很多。在这类诗篇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树一帜,最为脍  相似文献   

10.
尚林 《文学教育(上)》2009,(24):102-10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悲愤。  相似文献   

11.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2):44-44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12.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回头看,哪有古代明君的一丝踪影?放眼望去,更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想那天地高远广阔,时间久远,我只能独自忧伤,暗暗落泪!【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  相似文献   

1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14.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元稹、韩愈都非常推崇的初唐诗人,他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靡诗风并取得重  相似文献   

15.
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感遇》的若干篇目中 ,读者能深深感受到真正的“汉魏风骨”,也能领悟到苍劲而沉雄的文学风格。陈子昂以其踏实的创作实践对诗歌理论作出了贡献 ,为唐诗的发展和全面昌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唐诗之祖 指初唐诗人陈子昂。他以"风骨"、"兴寄"矫正了齐梁时期遗 留下的淫靡之音,"子昂崛起,始创辟为古诗,至李杜益张大之",所以"唐诗之 祖"之称恰如其分。陈子昂的名作《登幽州台歌》,笔力苍劲雄健,具有震撼人心 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修竹篇序》是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纲要,也是唐诗革新的著名宣言。短序主张"兴寄"和"风骨",一扫齐梁以来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等便是陈子昂践履自己诗歌理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悲凉心境,引起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鸣,加上诗中时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登幽州台歌》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相似文献   

19.
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慷慨悲凉、古朴苍劲而卓越千古,杳渺时空的奇特构思令人回味无穷.该文从意象的角度剖析此诗独特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古代诗歌的某些带规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