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长子长孙是现代文学作家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性,这造成了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从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中可以探寻出长子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从社会心态的角度说,长子形象体现了特殊时期特殊的矛盾心态;从人的精神角度来说,长子形象承载着人的某些精神内核,包括家的归宿、"和"的观念、精神追求;从作家的角度来说,长子形象身上承载着他们的两难抉择,寄托着他们的追求和希冀。《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长子长孙是现代文学作家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性,这造成了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从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中可以探寻出长子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从社会心态的角度说,长子形象体现了特殊时期特殊的矛盾心态;从人的精神角度来说,长子形象承载着人的某些精神内核,包括家的归宿、"和"的观念、精神追求;从作家的角度来说,长子形象身上承载着他们的两难抉择,寄托着他们的追求和希冀。《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作者在短篇小说《夜》中设置了两种状态下的人物形象,其中何华明作为"在场者"拥有两种话语——男性话语、政治话语,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是小说中的"缺席者",她们的话语是缺失的。丁玲正是借助"在场者"与"缺席者"的不同话语形态揭示了革命政治下两性的不平等的秩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相似文献   

4.
康天刚是骆宾基短篇小说《乡亲——康天刚》的主人公,小说讲述了他为求娶财主女儿,尽快筹齐财主所需要的礼金,迫不得已闯关东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康天刚的人生际遇暗含一种无可逃避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对《乡亲——康天刚》的文本解读,主要探究了隐含在作品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是反抗,一个人抗击大自然、社会、命运悲剧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戏剧悲剧模式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通过对《雷雨》的悲剧模式进行分析、解读,以此来比较、揭示东西方悲剧模式的差别,透视中西文化对悲剧艺术的影响。通过对《雷雨》的分析研究细观东西方文化及悲剧艺术的融合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6.
《雷雨》以其特有的戏剧话语,叙述了一幕撼人心魄的人间悲剧,其悲剧意蕴的表达与舒张显现于独特的艺术架构之中,突破了传统矛盾关系中的二元对立定式,从“三角式”人物关系中彰显了更为深沉的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这与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不无关系。分析用于小说人物柯林斯身上的几种话语模式——直接话语(Ds)、自由间接话语(FIS)和对话语行为的叙述性报导(NRSA),揭露其中的巧妙讽刺。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描述《红楼梦》悲剧的性质和方式,从中离析出中国悲剧的根本决定因素——"天人合一"典范及其亲情同一性关系,从而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本质上是一种天道悲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曹禺的著名悲剧《雷雨》为阐释对象,从悲剧类型、悲剧模式等方面对《雷雨》的悲剧艺术进行阐释,认为该剧属悲剧类型中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融合,侍萍的悲剧属命运悲剧,蘩漪的悲剧则属性格悲剧,全剧笼罩在浓重的命运悲剧气氛之中。其悲剧模式属由《氓》始的夫弃模式的现代重版,并由两个夫弃模式叠构而成,其对中国古代悲剧模式和两方悲剧模式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进城农民工的悲剧描写是当下小说创作的热点。文章以《泥鳅》为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工小说悲剧书写的特点和意义:悲剧模式——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受难;悲剧原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写作立场——对历史痛点的人道主义记录.  相似文献   

11.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和戏剧家。他的小说反映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社会现实,即暗淡无日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小人物”的苦难和悲哀。本文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变色龙》、《一个文官的死》、《套中人》、《万卡》、《渴睡》、《醋栗》为例,就小说中所表现的社会悲剧和精神悲剧,以及作者把悲剧内容用喜剧手法来表现的艺术技巧,结合理论依据和文本分析,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在俗文化与士文化的视野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观。在俗文化的视野中,悲剧主要指在“悲欢离合”结构下所演绎的悲离情境,使观众产生认同感,达到令人泪下的效果。悲离情境只是悲剧片段,“折子戏”的出现,使悲剧呈现出相对的完整。士文化视野中的悲剧观主要是以戏剧抒发不遇于时、于世的悲剧感,“长歌当哭”,更多表现的是士人内心的“哭泣”,在悲剧的精神指向上与西方悲剧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生于贵族之家,父明珠为康熙初显赫一时的权相,他本人也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然而其词作却“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词集中的“愁”、“泪”、“凄凉”等语触目皆是。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多愁善感,本文拟从其生平、思想等方面入手,挖掘其中种种矛盾,以证明纳兰性德的一生是多种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4.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悲剧艺术起源于酒神节庆典的酒神音乐,悲剧是酒神兼梦神型的艺术,悲剧的价值在于以艺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使生命的痛苦由审美转化为欢乐,生命最终通过艺术而获得拯救。从尼采的悲剧价值论中,我们又能得出对当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夏代君位继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代的君位继承制度是传长子支系兄终弟及制。由于君主谱系采取口耳相传的记录方式及人们重直系、轻旁系等原因,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简单的父死子继。夏代君位继承制度存在的社会原因一是生产力还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粗耕农业阶段;一是社会基本单位处于家族公社阶段。  相似文献   

16.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现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与时间的顺序性有关的隐喻大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模式。在同一种隐喻模式中,由于观察角度的转换而造成了"前"来"往"等既能表示过去也能表示未来。时间隐喻模式中的这种观察角度的转换来源于空间隐喻模式中类似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量统计法、描写法、实证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形式结构和意义结构两部分对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构词进行探析。从形式结构看,常见的构词类型有"名素+x""动素+x""形素+x"三类,且构词类型相同的词所属词性不一定相同;从意义结构看,语素义与结构义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次提到"真".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状物,要讲究一个"真"字,不能无病呻吟或是隔靴搔痒.王国维所讲的"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这种境界要求"不隔",要求情感与言词的真实生动.可以说,"真"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重要范畴,也是为我们历代所推崇的一道真理.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