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安全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粮食储备的含义及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分析了健全粮食储备的意义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了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生产要素,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在生活中,粮食的地位是其他物资无法代替的,它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没有粮食,一切成为空谈.健全粮食储备对维护粮食安全实现社会稳定作用巨大.下面谈谈具体的维护与储备事宜.  相似文献   

3.
地方粮食储备是我国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储备的职责是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加强市场调控的最重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应该是维护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文章分析了地方战略储备粮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湖北省为例,梳理了地方战略储备粮在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地方粮食战略储备库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地方粮食战略储备库自办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储备风险调节基金、优化地方战略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及调整库点布局、调整地方储备粮的轮换期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根本。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的粮食安全的保障长期倚重于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矫正这种传统的进路。制度是人类行为的起点与结果,它的普遍性、稳定性及权威性的品格能为社会提供稳定的预期,这正是粮食生产所最为期待的,而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鉴此,法律制度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受传统的倚重政策、行政力量保障粮食安全路径的影响,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安全法律制度。即提高认识,树立法律保障粮食安全理念;加强立法,构建完善的粮食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健全制度,完善相关粮食安全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范鹏 《华章》2013,(32)
我国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头等大事,本文归纳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粮食安全争论,分析了我国未来粮食供需形势与挑战,总结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安全,而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为此,需要中央政府、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三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粮食产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健全对农民的利益保护机制,增加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以调动其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稻谷和小麦库存充裕,口粮绝对安全;玉米库存相对不足,饲料粮保供压力凸显。各地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布局由粮食生产品种决定,这种现状造成我国粮食储备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削弱,区域结构性缺粮矛盾突出。因此,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布局,缓解区域粮食市场供需矛盾,完善地方代储企业粮食储备激励契约,是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布局的优化策略。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全力抓好玉米生产、完善产销区粮食流通保障体系、完善政府粮食储备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基石。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实证检验了居民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效应。在一定限度内,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饮食文化差异在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中起调节作用,增强了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的正向关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应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与制度变革,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积极推进节粮减损工作,提升全社会节粮理念;引导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变,完善食物消费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0.
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更加强调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尽管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程度较高,但人口规模持续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使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田",采取相应措施增加粮农收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粮食安全既关乎个人生存又关乎国家发展,既关乎经济发展又关乎政治安定,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根据基本依靠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把农田水利作为粮食安全之"脉",把农业科技作为粮食安全之"力",把土地流转作为粮食安全之"途",把新型农民作为粮食安全之"本",把地方政府作为粮食安全之"责"。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粮食安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实现"八连增",保障了粮食安全。当然,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粮食生产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警钟长鸣、爱粮节粮。  相似文献   

12.
粮食系统中,由于多参与主体互动作用,自给水平、生产环节、储备环节、流通环节和需求环节等会产生相互理性响应,并通过交易可行性、数量调整和价格调整等方式进行调节。多参与主体的相互理性响应,会进而产生形式多样的粮食系统风险,其在开放市场条件、粮食流通领域和粮食需求方层面的形成路径各不相同。为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必须对粮食产能进行长期投资,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建立过渡储备;积极甄别垄断行为,合法打击策略行为,改善粮食市场建设环境,有效保护市场;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法》正在制定中,粮食危机问题逐渐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粮食危机可区分为粮食供给危机、质量危机、价格危机。从粮食供给危机的角度看,我国《粮食法》应当从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当期应急机制的完善、后期处理机制的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的改进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急措施设计,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首先应立足于国内,要保持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积极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国内市场供求。我们要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强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均粮食消耗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转换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时期,随人口快速增长,人均耗粮和粮食需求在增大。粮食安全始终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当然培育稳健优质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国际性“粮荒”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不得不给予充分的关注,明确我国粮食的状况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找出“粮荒”的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本文将从国际“粮荒”的过程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的粮食状况,并试着提出一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定国安邦的特殊公共商品.有粮则稳,无粮则乱,充分反映了粮食在社会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国内外粮食安全的新情势下,分析、审视我国粮食安全的新特点、新问题,提出积极合理的粮食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粮食安全思想尽管充满了争论和反复,但基本内涵始终是将农业视作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强调粮食安全服务于国家政权稳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的功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基本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形成了粮食安全战略产业观。战略产业观对粮食总产量与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平衡和对现实争论的回应,要求其树立以下粮食安全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理念;在粮食安全的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完善粮食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粮食产业适应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低温和沙尘等.分析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环境、生产能力、种植熟制等产生的影响,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设灾害应对工程、完善粮食保险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防治气象灾害、维护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和弱质性,对农业生产实行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选择,为了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已从2002年开始改“保护价收购”政策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当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作为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粮食补贴政策在运行中并不能完全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为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对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