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作者通过报纸,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的论说形式,它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引导社会舆论、统一读者认识等功能。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报纸对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市级党报的时事新闻报道,如何让新闻评论有效的达到这些作用和目的,笔者以为,时事新闻评论应体现三种意识。即平民意识、贴近意识、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地方党委机关报坚持和发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关注百姓的声音,关注读者的意见,在以人为本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与都市类报纸竞争的过程中.重新赢回了相当一部分读者和市场但在集中反映党和政府工作,宣传党和政府主张的政务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闻改革的大潮兴起和报业内部竞争的加剧,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如何使版面更丰富多采,引人入胜,使内容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这是不少报纸都关注的课题。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党报重视开发漫画艺术功能,多次联手举办新闻漫画研讨活动,我们发现,重视“图文并重”,让新闻漫画也唱主角,已逐渐成为当代报纸版面的一个显著特色。新闻漫画是以报纸为载体的具有特殊魅力的一种报道手段,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形象、幽默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张英溪 《新闻窗》2006,(6):36-37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报刊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报纸靠读者求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与必然。面对此现状,《天下文摘》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5.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鲜、活新闻少。为了  相似文献   

6.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鲜、活新闻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昌报作了些尝试,形象地说法是让“蚂蚱炮”打头阵。事件不大可以炸响许昌报在1987年创刊之初,就提出要努力形成短、小、新、快、活、强的报纸风格。将一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7.
《孝感日报》近几年来对市场报道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市场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大海,同时也是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新闻之海。走进市场关注市场拓宽报道领域大有可为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长时间受产品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内容单一,题材雷同,报道面窄。新闻改革,尤其是搞活经济报道的要求迫使我们打破框框,走向市场,尽可能地拓宽报道面,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1987年我们提出“三贴近”(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思路后,报纸上市场新闻逐渐多了起来,1988年对彩电市场、冰箱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方报纸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报道内容贴近本地读者,加强本地新闻的报道力度,使之成为读者信任和依赖的报纸。  相似文献   

9.
会议报道一直以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改进会议报道就是更好地贯彻新闻的“三贴近”原则,也是报纸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有着65年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新民晚报历来十分重视摄影报道。用总编辑丁法章的话说,不重视新闻图片的报纸决不是一张好报纸,没有新闻图片的版面称不上一块好版面。 立足于提高报纸质量,让图片成为版面的点睛之笔 重视新闻图片,把它视作报纸版面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新民晚报的传统。近些年来,他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作为一张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宗旨,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生动形象、丰富多采见长的报纸,必定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从读者心理和宣传效  相似文献   

11.
地市晚报作为地市最重要的报纸类型之一,与读者、生活以及基层都是最为贴近的,是报道民生新闻的主要阵地,在关注民情、反映民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充分发挥地市报纸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对传统报道模式进行改进。文章简要介绍了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指出了当前地市晚报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报纸,离不开读者;办报人,心中要有读者。报业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夺读者“眼球”的竞争,阅读率高低是报纸拥有读者多少的“晴雨表”。党报要赢得更多的读者,就必须重视了解和研究读者需求。读者需求是新闻烽火台发出的信号,是编辑部研究和制定报道计划的重要依据。党报要实现“三贴近”,可以从读者的需求中找到现实的途径。报道视角:从领导视角转向平民视角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用于新闻观察可谓是入木三分。当一个新闻事实出现的时候,众多记者由于观察点不同,新闻表现的切入点不同,写出的新闻也往往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3.
强化党报社会新闻的报道,是报纸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增加可读性的有效措施。《社会经纬》栏目作为石家庄日报新闻改革探索的一个尝试,开办半年多来,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有人赞誉说,它像一朵绚丽多彩的小浪花,给读者带来了清新的感觉。 从读者的阅读欲望去寻找新闻视点,将读者感兴趣的各种鲜活、生动的事情告诉读者。  相似文献   

14.
怎样使报纸新闻宣传"三贴近"?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读者视角、读者内容和读者形式. (一) 报纸新闻宣传(新闻言论除外)与理论宣传、文艺宣传不同,不是通过直接讲理论道,也不是借助形象感染,而是通过及时地不停地报道各种事态、事态的变化及发展趋向,使人们正确地了解、判断、把握事实,从而正确地决定自己的态度.新闻宜传的这一特质要求报纸必须以读者为中心,不断解决报道什么、怎样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要以情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兵 《记者摇篮》2006,(4):30-32
社会新闻因其特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奇特性从而具有较大的受众,也成为目前许多都市报用于抢市场、抢读者的“主打新闻”。翻开每天的报纸,社会新闻几乎占了各类都市报版面近1/3。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社会一直是写社会新闻的记者所追求的目标。本人一直做文化新闻报道,在工作中偶然“触电”参加了几次社会新闻的报道,却意外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一个文娱记者的视角来审视、采写社会新闻,以新形式吸引人、以真感情打动人、以小细节感染人是将这种“三近贴”落实到实际写作过程中的“制胜法宝”。一、雷同新闻以“新”取胜由于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新闻的品质要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品质是新闻从总体上衡量所具有的质量。报纸编辑衡量新闻稿 ,大多着眼于稿件的新闻价值。稿件的新闻价值提高了 ,有利于增加报纸的吸引力 ,使报纸能在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取胜。但是事实上 ,即便稿件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有时和办报人所期待的读者对报道的重视和关注还会有相当距离 ,因为新闻价值只解决新闻重要与否、是否值得报道的问题 ,并不能完全解决可读性问题。有价值的新闻并不一定能引起读者热切的阅读愿望 ,这一点从报纸每天在读者手中停留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每天刊载重要新闻的报纸 ,如果按其新闻价值来衡量 ,对读者应该具有相…  相似文献   

17.
一直都说让我们的报纸贴近读者,而且是强调要“贴近,贴近,再贴近”。那么,贴近读者的切入点在哪呢? 一、贴近,首要克服“疏远”。 “疏远”是一种意识。比如,以往长期存在的“报纸是指导者”的观念,虽说强调了改变,但“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类的报道还是时而见诸报端;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要求如何”“应该怎样”之类居高临下的口吻等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各类报纸上的民生报道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报纸还把民生新闻当成了增强报纸竞争力、提升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的有力手段,因此对民生新闻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属经济报道最多最密集。可是,为什么有的经济报道吸引读者,有的受到冷落?最近我翻阅了几家报纸,发现反映人的经济活动的新闻、经济事件新闻最受欢迎,人们称它为经济社会新闻。目前,许多报纸的经济新闻,大多是从微观上报道生产活动、经济工作、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一味在这个轨道上行驶,不可避免的出现雷同、干巴、乏味,读者评说为“老一套”。这种报道当然不会吸引读者,只能倒读者的味口。而经济社会新闻则不然,它产生于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它表现的是事件和问题,把事件和问题置于大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因此,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具体地说,经济社会新闻反映的是广大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典型事例,它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市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关注.而很多报纸在经历了“社会新闻化”和“娱乐化”的比拼之后,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益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报纸品位、抓住中高端读者等问题.于是,增加经济报道和评论,成为很多报纸的选择.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不同,它对阅读者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有用,才有价值.经济新闻很难“有趣”,因此对于没有需要的读者来讲,具有天生的排斥性.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通过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水准,实现了报纸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案例仍然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