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枪手』梁恩洪野箸梁恩洪是昭通报的年轻记者,他以“快”取胜,昭通新闻界的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快枪手”。他对这个雅号也欣然接受:“当记者快不了,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记者。”1992年,曲啸在昭通演讲,引起了昭通人的很大反响。报社领导指定梁恩洪对曲啸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人,他(她)们的降临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某一项事业的创造和推进。题记如果说人总是因为一种感应和沟通而偏爱和关注某一个事物,那么《北京青年报》作为十几年被读者经久不紊地偏爱和关注的一张地方报纸,在它从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的初期和中期,一种叫做“社会大特写”的报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体裁的一个重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就是北京青年报记者杨菊芳。有人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有的人是通过《北京青年报》认识了杨菊芳,有的人是通过杨菊芳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人”从被称为“北京青年报社会大特写的里程碑”、评为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逐渐开始被社会所观察、注意、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新媒体、多媒体、媒体融合被叫得震天响的时代,我们这些媒体新人开始被冠以“新生代媒体人”的名号,倒挺应景。既然是“新生代”,那必然有自己的“新”法,必然会和“老”媒体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媒体融合”是全球媒体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2001年的JP摩根H&Q技术会议上,“美国在线”的创始人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在演说中说道:“每个十年都有与之联系的词。80年代,这个词是个人电脑。90年代,这个词是互联网。而接下来的十年,关键词将是融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对“媒体融合”作了六种类型的归纳:(一)媒体科技融合;(二)媒体所有权合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学者,能反复强调要对自己的“学术”面孔负责,这非常难得。喻国明就是其中一个。所以,读他写的书和论文,就给人一种深刻感。而他给人另外一个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媒体改革有可操作性。按他的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即媒体受众调查。他在媒体受众调查上的远见卓识为这位当代新闻学界最年轻的博导奠定了学术基础。 日前,在’99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记者采访了他。话题自然从他的受众调查说起。 当代受众:追求规模化满足 记者:你曾多次和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接触…  相似文献   

7.
叶铁桥 《青年记者》2016,(15):112-112
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不喜欢把做微信公众号的叫做自媒体人,硬是跟人争辩出一个“内容创业者”的称谓,在他看来,现在做得好的公众号,运营者不太可能是单打独斗,一般都会有小团队,有些甚至已经注册公司进行机构化运营了。这怎么还能叫自媒体?所以他更愿意用“内容创业者”这个称谓来界定这群人,言下之意是这群人通过做内容进行创业。  相似文献   

8.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9.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0.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11.
2014年被业界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许多传统媒体也纷纷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作为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的一种途径.解放军报的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开通以来的几个活动策划如“中国军校巡礼”、“舌尖上的军校”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转发之余关注到了“军报记者”这个公众平台.笔者对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进行分析,探讨军队媒体如何参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在CNN的网站主页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增加了一个栏目——“公民记者(CitizenJournalist)”。CNN网站通过这个栏目向所有“公民记者”——普通网民发出信息,征集有关这次风灾的文字和图片,请“公民记者”们直接向网站贴送。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公器,是公共信息平台,具有协调社会各方关系的功能。关于媒介和社会的关系,西方新闻理论中有以下几种隐喻:商业化媒体常常被冠以“宠物犬”(lapdog),因为出版商为了获利,总是极力讨好受众,但其最终目的是争取广告收入;“攻击犬”(attackdog)媒体专事揭露、不计后果,为追求轰动效应,不惜违法;“看门犬”(watchdog)媒体以其独立的姿态、社会守望的作风,一直颇受新闻从业人员推崇。但是这类媒体也让人不无忧虑,因为它们不仅报道新闻,往往还对有争议的事件推波助澜,有时可能超越司法程序,形成“媒介审判”的负面影响;最后一种是“导盲犬”(guiddog)媒体,既向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又能帮助公众尽到公民职责。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沟通关系的纽带,是稳定秩序的“安全阀”,担负巨大的社会责任。如果说全国性媒体着眼宏观,协调的是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媒体则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媒体在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他曾经说过,“我极热爱新闻事业”,而为了圆一个记者梦,他又丢掉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他曾多次被省级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却在退出新闻行业后写博客自曝:“两年时间我闭门造车‘采写’了80多篇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兵记者’”是机关里的一名报道员。机关里的军官几乎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都很佩服这个义务兵。义务兵叫吴军,是从陕西子长县入伍的农村娃,他被四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战友都叫他“兵记者”。集团军首长拍着他肩膀说:“了不起”。新闻系的教授看着他叨多万字的笔记说:“不可思议”。_吴军入伍后被分到某团四连。—“最好找个城市兵,文化高,脑子灵”,一天他隐约听到团政委找指导员选调一名报道员,心里一急上去就跟人斗气:“俺是个农村兵,可和贾平凹是老乡,写新闻格准行!”。·政委和指导员会心一笑,便让他以当时全团整修靶…  相似文献   

17.
五个“拼”(1)“同题竞争时代”拼的是策划;(2)“争分夺秒时代”拼的是“集团作 战”;(3)“厚报时代”拼的是“版组效应”;(4)“多媒体时代”拼的是“立体捆绑”;(5)“读图时代”拼的是“高科技”。 五个“难”(1)做一个“会把关”的总编辑容易,做 一个“会策划’且使策划达到预期 目标的总编辑难;(2)培养一个“跑街”的记者容易,培养 一个“专家型记者”难;(3)寻找一个“管版不管人”或“管人不 管版”的编辑容易,寻找一个“既会 管版、又会管人”的编辑难;(4)发现一个有学问的作者容易,发现 一个会…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驻外记者李何原名洪履和,福建省福州人(1918—1962)。1950年3月,新华社在莫斯科建立了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李何和夫人瞿独伊(瞿秋白之女)一起被派往莫斯科担任特派记者。第一个名字被用作街道名称的中国记者许宝健《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5月,他采写的《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豫鄂两省的强烈反响,两省省委书记分别到实地考察并作批示。1992年5月28日,河南孟楼规划的15条街道全面贯通,为感谢记者,便把新建连接两个孟楼的街道命名为“宝健路”。第一个对台广…  相似文献   

19.
打开湖北电视台四频道,看过社教中心的新版栏目《百姓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冒出了这么个新鲜词,一个特别的角色,这便是《百姓时间》自我发明的“百姓记者”。 “百姓记者”顾名思义,是由一个普通百姓身份的人,在栏目中担任起一名专业记者的角色,仅仅如此,也就谈不上更多的新意,但看过《百姓时间》后,人们又会惊奇发现,采用“百姓记者”形式,决非仅仅是一种手法上的标新,更主要的是为了达到媒体与受众之间一种角色和视点的转换,一种情感交融和距离的拉近。 在传统的概念中,媒体与受众之间通常呈…  相似文献   

20.
在探究财经报道的功能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软文”对于新闻的侵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传媒经济学”所涉及的部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商业像传媒那样是三方模式(媒体、受众、广告主)的。媒体打包出售受众,就势必会受到广告主(不仅是商业,还有政府)的步步紧逼。这是一个从神权、君权过渡到金权的社会,漠视这个现实而一味鼓吹新闻专业主义,是学术“乌托邦”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