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当代作家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时往往从粮食这个视角出发:或通过饮食的优劣来反思历史,或通过人们对粮食复杂的情感来考察一个民族的心理,或以粮食作物为象征,来诠释两性之间原始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考察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小说中的“粮食情结“.  相似文献   

2.
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和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小说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而电影则突出了对极端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批判,最终却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反映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学创作中,“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以及文学流派的交替。奥斯丁小说的主题都是婚姻问题,在她看来,最理想的婚姻在于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均衡、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教学必须实施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予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90后"聪明,个性鲜明,却缺少抗压能力、判断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努力优化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给学生启迪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数学的教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最具现代性、先锋性,以重情感的真与美为轴心构建起浪漫抒情的"自叙传"小说理论体系.他从重主观情感、"表现自我"出发探索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和小说文体性质;他又以坦露内心忧伤情感、迷恋自然铸成其浪漫主义;对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论述和小说批评,仍然以情感的真与美为原则.他是"主情主义"的小说理论家.  相似文献   

7.
"广西三剑客"是晚生代阵营中创作观念相当独特的三位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都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但其叙事风格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审美面貌却相去甚远.文章从表现对象的选择、偶然性与非理性元素的渗入、叙事空缺的设置和文本套文本结构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东西、鬼子、李冯在小说美学上的不同追求,以及他们的创作对当代中国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埃利诺和玛丽安分别是"理智"和"情感"的代言人,这是读者之间达成的共识.经历了失恋打击,并最终由感性变得理性是玛丽安的成长,更是作者置理性于感性之上的例证.但是,这些显而易见的"理智",以及由"情感"到"理智"的转变,并不是小说中"理智"的全部.本文将从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入手,挖掘小说中隐藏的多维...  相似文献   

9.
《三个农民去舞会》是美国当代新锐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由一张老照片引发的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纵横交错的故事,阐述了科学对人类生活、人的思维意识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小说采用独特的视觉叙事、平行叙事和瑰丽奇异的想象叙事,赋予了照片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视觉文化背景下作家对于"可视性画面"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0.
将戏曲称为"有声戏"和把小说称为"无声戏"是李渔的创造.李渔"有声戏"理论世所公认,但"无声戏"理论却多有争议.实际上,考察李渔的理论和创作,最突出的是其"戏"论的提出及"戏"论在其戏曲和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李渔"有声戏"和"无声戏"理论或曰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客观性应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的“新都市”小说作为对都市人生存方式的把握和对都市精神价值的探寻,是在独特的都市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化语境蕴育了“新都市”小说的主题话语,灵魂和欲望成为特定的题材领域,而欲望化的现实使得传统道德观念的抛弃和情感空间的重构成为“新都市”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新都市”小说不仅热情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并且主动寻求精神超越的可能途径,尽可能展现世纪末人群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12.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13.
小说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小说教学呈现出一种模式化、套路化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思维单一,个性化阅读体验缺失的情况.小说阅读教学需要走出"套路化",追求"个性化",方可挖掘出每一篇小说、每一类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池莉小说女性意识很强烈,母亲就是母性的代表,用小说的形式去解读作品人物的情感,去理解作者新写实小说中蕴藏的对女性的关注,去还原生活,体味原生态状态中的芸芸女性怎样坚韧不拔的生存.  相似文献   

15.
成熟时期的张爱玲,从情感到生活,从认识到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长期从事的文化研究工作,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她对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更使她朝着一条"平淡自然"的写实风格迈进.在<秧歌>中,"写出日常生活的况味"成为她最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潮风涌中国大陆,中国当代小说在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这批小说或呈现消解意义,淡化情节倾向;或呈现消解历史,重新叙论倾向;或呈现零度情感,平面写作倾向.虽然这些作品更多地带有现代主义特征,但依稀可见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因素,拓展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生存空间,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种突出的、极为神秘的探求心理驱使我去阅读<暗示>.一部名为小说却看似一点也不像小说的作品,一个个看似小说情节却似乎并非小说情节的片段,用一种近似于"拼凑"却又完整的方式聚合在一起,用言说之外的、隐秘在人生、社会中的具象来探讨了言象的独立以及互存,并于言象之外架构了突破性的另类"暗示"空间.  相似文献   

18.
被艾丽斯·沃克称为黑人文学中"最性感、最健康地描绘异性之爱"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言情"的小说。全书围绕"情"字展开,描述了情感追求和个人成长的历程故事,立足点是一个"情"字。其言情,具有超越时代和种族的勇气,并对两性之情提出了全新的认识,是其伟大;然而,以男性、婚姻作为女性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的思想根基,以及笼罩于全书的理想化、个人主义的格调限制了它,使得这部言情的小说优于"言情"又囿于"言情"。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我"才是真正的主人公.鲁迅让少年的"我"作为亲历者,让成年的"我"作为叙述者、评判者,三者合而为一,共同担负传达小说主旨的任务.鲁迅通过"我"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微妙的情感和批判的态度,暗示了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解构与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