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将陆游《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玩味再三,总觉此注不妥。诗题为“书愤”,但诗人并非落笔就抒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2.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名作。因为这首诗,才使本来不出名的姑苏城外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封桥”亦因此诗更名为“枫桥”了。“封桥”为什么演化成了“枫桥”呢?明人卢熊在修《苏州府志》中说:“(枫桥)旧作封桥,王郇公(王珪)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  相似文献   

3.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新年,六十二岁的诗人陆游赋诗言志:“寄迹人间梦已长,新年脱帽始微霜。坐中使气如秦侠,陌上行歌类楚狂。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稽山剡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新年》)一方面是关注国事心系“祁连”的忧患意识,一方面是投闲置散诗酒自娱的无聊心境:诗中表现出两种不同情调。这一年的诗作,最著名的便是《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下简作《初霁》)。这两首七律,正是这两种不同情调的形象实录。如果说,《书愤》是悲剧英雄壮怀激烈的仰天长啸,那么,《初霁》便是悲剧英雄百般无奈的俯首低吟。据于北山《…  相似文献   

4.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诗,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认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作者弃官归田时的一种愤词.如《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的“质性自然”也是如此.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与儒家思想影响,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如果他真是“本爱丘山”,(?)会“误落尘网”呢?更何况是“一去十三年”!诗人出仕,而且时仕时隐达十三年之久,这一  相似文献   

5.
“著我”是清朝诗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中的一个题目。两个字概括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极重要的原则。所谓“著我”,说通俗些,就是诗中要有“我”,也就是要有诗人独特的思想抱负、性情遭际、喜怒哀乐,一句话,就是要表现诗人自己。有人问:诗人不是应该做阶级的代言人吗?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表现自己呢?是的,诗人要做阶级的代言人,但问题是如何去做?一种是把“我”深深地隐蔽起来,俨然以阶级的“全权代表”自居,就象清代诗人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的:“有人于此,面  相似文献   

6.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书愤》诗的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课下注释为“悲愤”。笔者认为此注不妥,而应解释为“豪情”或“豪气”。首先,教材之所以会作如此解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诗题“书愤”的影响。阅读诗词,固然要注意题目,但诗词内容如何照应题目,则必须具体分析。其实,题目中的“忧愤”、“愤激”之情,并非指诗中的“气”,而是通过首联与颈联的对比来表达的。本诗中“中原北望气如山”承前句,写出了当年的“天真幼稚”,即“当年我北望中原,看到大片河山被敌人占领,收复失地的豪情油然而生”。它与颈联“塞上长…  相似文献   

7.
师范教育的目标决定于我们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我国古代有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说法。什么叫“经师”呢?就是能教人读经书的教师。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从汉朝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发展到宋朝的十三经(《易》、《书》、《诗》、《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这些经书虽然卷帙浩繁,文字深奥,注疏纷陈,解释歧异,但是找人来教,还不算难。所以说“经师易得”。什么叫“人师”呢?照我国古代的说法,就是能教人“明人伦”的教师。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彼此应  相似文献   

8.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9.
江珏明 《学语文》2021,(1):44-45
《书愤》这首诗无论从诗歌的表层含义,还是内在的情感脉络看,都集中体现了孟子“知人论世”的诗学观。全诗不仅时间跨度大、前后情感对比强烈,大量使用典故来突出情感表达,而且透过关键词梳理能逐层理解诗人情感背后的深沉社会内涵。同时,抑扬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诗人以诗明志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新年,六十二岁的诗人陆游赋诗言志:“寄迹人间梦已长,新年脱帽始微霜。坐中使气如秦侠,陌上行歌类楚狂。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稽山剡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新年》)一方面是关注国事心系“祁连”的忧患意识,一方面是投闲置散诗酒自娱的无聊心境:诗中表现出两种不同情凋。这一年的诗作,最著名的便是《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下简作《初霁》)。这两首七律,正是这两种不同情调的形象实录。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人郭小川说:“诗主要是抒情的”,“没有情就没有诗”。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都很善于抒情,给后世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名句。诗要抒情,能不能议论呢?有人指责宋诗以议论入诗。其实,运用得当,议得精辟,也是耐人寻味的。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被许多选本抄录,就倍受欢迎。下面一首,虽然选的不多,理趣也是十分浓烈的。  相似文献   

12.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13.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如果说唐诗大多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却像清泉,“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语省净,略无夸饰,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先来看诗——  相似文献   

15.
面对古诗词,同学们应该怎样与其亲密接触,做到有效学习呢? 第一,多背,在记忆中理解。我们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己”吗?面对古诗词,我们首先要把它记下来,读熟练。在读的时候要学会查找相关资料。帮助我们感知诗的大意。如《宿建德江》这道诗,我们可以查找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相关作品介绍,了解诗中  相似文献   

16.
《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了“诗家语”和散文语言的区别,并打比方说:“用来做饭”是写散文,“用来酿酒”是写诗。写作如此,阅读呢?“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引自周振甫《诗词例话》)读诗如此,教诗更应如此。当前语文教学界,对周恩来同志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难酬蹈海亦英雄”一句,在教学上有争议。其焦点就在于是否将“蹈海”看作诗家用语。“所谓‘蹈海’,其实就是渡海”,这是  相似文献   

17.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18.
《书愤》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家注解颇有出入,如对诗中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诠解大致就有三种:1.一一六一年至一一六二年间,南宋将领虞允文在瓜洲渡击败了金主完颜亮的南侵,吴璘率部收复了金人一度占领的大散关。颔联就是记述这两次抗金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于 74 5年 ,通过分析发现 ,在这首几百字的诗歌里 ,我们可以找到李白这种思想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一、诗人浪漫而率真的个性一般人认为 ,无论构思和表现手法 ,这首诗都堪称是浪漫主义杰作 ,本文不再赘述。那么 ,李白为什么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其他的某一种风格的诗人呢 ?我们认为 ,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因为“哪里有本我 (Id) ,哪里就得有自我 (Ego)”(弗洛伊德 )。他的个性、言语豪放不羁 ,做事不拘礼俗 ,喜怒形于色 ,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对瞧不起的腐儒 ,讥讽其学问为“白发死章句” ,嘲笑其步态是…  相似文献   

20.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