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世界别致新颖 ,异彩纷呈 ,不落窠臼 ,她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把对象陌生化 ,借意象包括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听觉意象、联觉意象以及种种隐喻和象征等把读者带进审美理想的化境 ,使她的小说文本透出难以抵御的意象魅力。张爱玲的别具一格与其独特的创作文本对后世具有永远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研究是张爱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写了青藤、电车、墙、帘帐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这四个意象的象征性,得出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以及她作品中人物的荒凉、沧桑、凄惨和心灵被扭曲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用意象表情达意的高手,在《金锁记》中,她用众多的意象或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或隐喻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张爱玲对长安这个在特定时代、特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女性,用感伤、凄美的意境构筑了她的悲剧人生。本文用小说中代表长安人生走向的四个意象来探讨长安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以及她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意象是抬头看“月亮”和低头照“镜子”,她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把“月亮”、“镜子”等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她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基本特征,从月亮和镜子这两个意象来看,二珠联壁合几乎在她所有作品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张爱玲常常有意把人物放在月光的映照下或镜子面前,间接但更为深入的照出人物的原形和精魂来。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和形式感.和张爱玲"物化苍凉"的生命悲剧性体认不同的是,毕飞宇在"物化伤害"的过程中更多出了几分"现代"的焦虑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慧 《华章》2010,(26)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气质很重的作家,这种悲观气质与她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中篇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女主人公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三桩婚姻关系,这三个方面来探寻张爱玲小说中的荒凉底色,从而透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直以其在短篇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她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基础的叙事框架,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断变换叙事视角;运用叙述者内隐的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传达出叙述者和人物的双声效果,使小说融入朦胧的审美色彩;采用透视人物意识活动的意识流手法,重新组合时空秩序,模糊了现实和心理的界限,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描写印象式人生场景的片段,捕捉心灵瞬间的顿悟,利用声、光、色等意象和自然景物的象征赋予了作品散文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张爱玲特有的冷静精致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流露出作家对人生和情感的悲观情绪,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相似文献   

13.
水夫人是《野叟曝言》中最为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作为主人公文素臣之母,她的故事贯穿全书,她对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小说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夫人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各具特色:作为一名女性,她博学多才、深明大义、智慧机警;作为一位母亲,她慈祥而威严,身上笼罩了一层严父的色彩;最终,她从一家之母逐渐登上帝王师的宝座,成为天下苍生共同敬仰的“圣母”。水夫人形象的形成既有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也和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创作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色彩语言是张爱玲自我确认的独特感觉表达方式,她游刃有余地运用着各种色彩来展示作品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在她笔下,色彩呈现出了超出传统的许多种独特表情,透露出她作品中的感伤情调和苍凉心态。  相似文献   

15.
徐灿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词人,在她的词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梦意象,这些梦意象蕴含了作者不同的感情:一是表达了传统的闺中之感;二是传递了对故乡、丈夫以及好友的思念之情;三是通过记梦,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怀。徐灿词中出现大量的梦意象,与诗词的记梦传统、创作环境以及自身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天堂》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叙事宏大,充满圣经母题。本论文从场景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原型和主题原型等四个方面剖析解读《天堂》丰富的圣经原型和意象;并结合美国历史文化传统分析,指出以肤色深浅决定一切,隔绝封闭是不可能构建天堂般的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横跨南北宋的著名词人 ,在其几乎所有的后期词篇中 ,都流露出浓厚而执着的怀乡情结。作为时代的见证人 ,她深情地倾诉了历经劫难后对故国、亡夫、旧时的悼念和追怀之情 ,从而使其怀乡词体现出突出的独特性、丰赡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 ,她的这类作品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然而,其中与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甚至产生误解。本文将对这个悲剧人物进行介绍,并从女权主义分析这个边缘人物伯莎·梅森,从而证明她的存在对于《简·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骄横张狂、精明强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她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是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因嫉妒而引发的阴谋和报复事件贯穿整个小说的最深层内容。通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玛丽.卡森在她60多岁时追求心仪的拉尔夫不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复杂人格特点和动态发展,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李亮 《安顺学院学报》2010,(2):13-14,65
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虽历经磨难却毫不气馁,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文章试图从斯佳丽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来探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