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和中文本,发现中文本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的问题有:对一些重要句子和词语未做深入分析,造成基本观点的错译;对某些词语作粗暴的忽略,由于不恰当的省译而歪曲了句意;对一些非关键词语错译,造成译文表达的不准确。揭示中译本翻译中的问题,希望在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之际能引起学术界对原著翻译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背景: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写作只限于被动语言翻译,忽视句与句、内容、语言间的联系。如何在写作中应用语篇衔接与连贯,使语言通顺自然,内容紧密且可读性强。一、首先介绍语篇衔接与语义连贯(一)衔接。语篇衔接通过单词或短语在句子间建立联系,把句子连成一定意义的文本。常用方式有指代、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1.指代:用代词表示语义,分为人称、指示、  相似文献   

3.
从句子和篇章的层面,探讨在确保词语翻译准确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译文质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节选内容的衔接纽带进行定量分析,应用Matlab软件将其量化,比较了两篇译文衔接的差异,直观地体现了衔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在汉英时政翻译中,应采取形式最大保留、意义整体把握和衔接功能对等等策略,以确保译文的达意、连贯和流畅。衔接手段使时政汉英翻译在行文上更加符合英文规范,其应用对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伊格尔顿作品中的互文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考察了字典和文本互文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理论著作翻译中文本间互文关系对确定概念、短语和影响句子结构固定搭配的积极作用;通过系列译例分析了译者借助互文关系进行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以句群作为翻译单位的理论依据、优势及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实践中,以词、词组、小句或句子作为翻译单位容易导致译文衔接不自然,甚至意义不匹配。以段落或篇章作为翻译单位可能导致操作不便。而以句群作为翻译单位,通过合句、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等,翻译时不仅可按照句子的语义关系、结构和逻辑关系对句子进行重组,还可照顾到语句间的自然衔接和连贯,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因不能正确分析句子而造成翻译和理解的错误,甚至不能理解课文,导致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最终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分析英语句子呢?所谓句子分析就是把句子解剖成各个不同成分并搞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能正确地掌握句子的确切意思,以便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相似文献   

7.
法律翻译工作者在法律文本翻译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目标语中找到能表达源语本意的、恰当的法律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语义对等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与法律术语匹配的对等词。笔者将分析在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使用上下文线索、文本外语境和文本内语境、语法及语义、词义扩大及补偿翻译、借词及造词等一些策略,处理常遇到的法律含义与普通含义不同、一词多义、对等词缺位等几种翻译难题,达到法律文本翻译中法律术语的语义对等,以期为法律翻译工作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整个语篇翻译过程中,衔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衔接现象往往出现在高于句子的级层上,在原文分析和译文构建过程中造成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要特别注意译句与谋篇兼顾。本文在分析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的差异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对比、理解、传达实现双语衔接手段的转换,以使译文语义连贯,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马忠玲 《海外英语》2024,(2):33-35+49
破折号在行文中有解释说明或转换话题的作用。破折号在翻译中的合理表达不仅能避免语义的断层,更能体现行文的流畅,提升读者的阅读舒适度。翻译过程中语义关系的衔接有助于揭示语篇内部不同成分的关联,以呈现意义完整、表达流畅的整体。在分析财政类文本破折号使用特点的同时,以衔接理论为指导,结合America’s Fiscal Constitution的汉译实践,探讨破折号的翻译策略,以期通过对破折号的合理转换,实现更为准确的财政类文本的语言转译。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一些专业性文本的过程中,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对术语的准确翻译,对翻译内容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是影响翻译的两个重要因素。对这两点的正确处理,可以使译文更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准确传达出句子含义,更加充分体现出其专业性。为研究这两个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章以中医文本的俄译汉为例,分析文本翻译中这两个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衡艳红 《海外英语》2014,(4):108-109,118
对不同语言间的衔接差异和衔接手段的意识和掌握程度,关系到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目标文本的质量。该文基于衔接理论,将李清照词及其英译本作为语料,找出其中运用同构手段的词,根据同构关系的四种类型,对其分类,并对比分析其英译本运用的同构手法以及出现的翻译问题。通过比较,该文论证汉语中的同构在译为英语后会出现非同构的现象,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两种语言形式上和语义上的要求,灵活转换衔接手段,以使译文与原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个维度对儒家经典《四书》理雅各和辜鸿铭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翻译风格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导致风格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文语句通顺自然、衔接自然、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度趋于一致,显示出翻译文本显化和简化的趋势。标准化TTR、词汇密度和句子平均长度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差异说明理译词汇使用更丰富多变,句子结构更加简单明了,阅读难度比辜译稍低,整体可读性略胜一筹。显然,两位翻译家截然不同的翻译目的是造成译文风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衔接理论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衔接与语篇连贯、语篇体裁的实现,以及语言的元功能关系密切,而在翻译中衔接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本文主要是通过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对一汉英法律平行文本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为法律语言研究和法律翻译提供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顺应论视角下,语言使用的语境分为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其中语言语境包含篇际制约、篇内衔接和线性结构三个因素。金融文本中的隐喻构成其文本语用风格,也是文本重要衔接词项,因此金融文本中英汉隐喻翻译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语言语境中的篇际制约与篇内衔接两方面。本人通过对现实中的案例分析发现,如果译者对这两方面顺应的意识程度较低,则会导致该领域的一些翻译问题。译者在从事金融文本的英汉隐喻翻译时,应该高度意识顺应金融文本的语言语境,使译文更显专业、流畅。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将民族语言进行转换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述,以使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理解。翻译的过程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理解、表达与核对。在对文献、书籍、论文等进行翻译时,常会出现一些较长且语法较多的句子,难以翻译,虽然组成句子的每个单词或是词组意思较为明晰,但连着一起后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较为困难。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句子组成成分以及结构关系掌握不够,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日语句子翻译中,与汉语句法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每个民俗学学者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科有多少经典或创新著作是翻译的结果,尽管这个问题常常被隐含了。民俗研究同时也是翻译研究,因为两个领域近年来愈发成熟和关系密切。无论是跨文化或语言研究还是对文化研究都离不开文本的翻译。这种翻译不仅能提供文本,同时也能在研究新的文化时促进文化协商。民俗学者必须面对民俗与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回顾历史归纳出民俗与翻译研究的四个挑战。  相似文献   

17.
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的合理转换是实现译语语篇连贯的保证。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转换失当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译文的连贯,甚至造成严重的错误。本文通过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阐述造成翻译失当的原因,指出衔接手段合理转换对实现译文语篇连贯的重要性。本文还探讨了衔接手段转换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19.
语篇层面汉译英的语法衔接性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与哈桑在他们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他们将英语句子中的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本文将以韩礼德——哈桑模式从构成语篇语义语法衔接手段入手,初步探讨汉译英的语法衔接性手段。一、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掌握照应,我们就能准确地把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另一个相应成分之间语义上的关系。翻译时即可根据原文的内在联系,遵循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规律,找出原文与译文对照这一衔接手段的不同处理方法,充分考虑语篇中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20.
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掀起了国内外对衔接研究的狂潮,使语言分析超越了句子层次而进入到语篇层次。许多语言学家更是将衔接理论引入到翻译实践当中。统计表明,替代这一重要语篇衔接手段在翻译中主要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转换:保留原有替代形式、转换成重复衔接及通过省略、照应等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