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金融集聚现象,而金融集聚与区域的经济增长紧密联系。本研究以安徽省1996—2016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区位熵模型对新常态下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安徽省金融产业集聚程度要低于全国水平,区位熵值仅处于0. 5左右,金融集聚能力有待加强。(2)安徽省金融行业中银行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进力度最大。(3)安徽省应该把握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规律,及时调整对金融行业中不同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金融产业市场化改革,优化产业服务,向金融大省迈进。  相似文献   

2.
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年以来金融集聚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长期的变化会引起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方向变化,金融集聚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短期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金融集聚已是当前金融业发展主要趋势,金融集聚较高地区经济发展更快。因此,选取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安徽省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并结合安徽省具体情况,提出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等对策来提高金融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文章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金融相关比率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安徽省经济增展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5.
选取区位商指数作为测度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市旅游产业、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集聚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估计分析与因果检验,考察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方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金融发展程度、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四个反映金融发展的测度指标,探讨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有关数据做了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经济计量模型,并针对各项指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针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云南省历年及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出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整体有效;云南省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地区差异,滇西南地区配置效率最高,滇中经济次之,滇西北地区配置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现有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线性框架,而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传统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可能因忽略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而导致结论出现显著偏差。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检验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线性Granger原因,同时存在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即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证券业集聚是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全国31省区市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证券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证券业集聚不但没有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1992-2008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金融业要想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结构优化、加快金融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金融业发展程度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业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投入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在区域经济增量中的直接贡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分析不同地区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特别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同类型经济要素,让其区域内的人口形成了大规模集聚的现象。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长三角区域人口还表现出了快速流入和增长的现象。基于此,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人口聚集功能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其区域的一般性特质与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庆武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1):85-89,95
选择1993-2014年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对金融深化的三个指标与经济增长率作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发现: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呈现负的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相关率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力在长期内是逐渐减弱的。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别对广东省1985—2007年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固定投资、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及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和单向因果关系并不成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有限,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显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不具备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却是经济增长Granger成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以对广东省有效数据分析为依据,探讨其现有发展模式的缺陷,对加快粤港澳三地的金融合作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集聚具有便利清算和支付、聚集和分配资源以及风险分散三大功能。以金融功能观为基础,初步选择实体经济中能够反映这些功能的9个指标并对其进行独立性检验,进而确定了货币化水平、各项存款、财产险业务保费支付作为解释变量。对金融功能的发挥和GDP增长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集聚功能已经基本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协整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ECM模型及脉冲响应等方法进行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绩效长、短期关系的区域比较,发现北京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绩效统计不显著,上海、广东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广东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显著的高正向激励。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资源高聚集区域的教育投入适度转移,能提高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教育发展程度较低区域的教育投入具有更显著、正向和持久的增长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内研究很少涉及金融集聚对金融产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在分析金融集聚作用于金融产业发展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区位熵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要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然后通过建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发展。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完善金融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的辐射作用,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排斥直接体现为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金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其重要性已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践所证明。该文择取2010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地区经济、金融的相关数据,运用CRITIC法进行整理分析,对农村金融排斥程度进行指标体系评价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具有显著地域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与该地区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关系整体呈负相关关系,但存在与理论预期相悖的异常点。同时也辩驳了许多研究文献中提出的政策性金融的无效性或不明显性,未来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力度不能削弱,同时积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以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