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贾雨村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只在前四回和第一百零三、零四回以及结尾,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出现在作品当中。但这个人物却时隐时现在幕后活动,不仅是个“国贼”“禄蠹”的典型,而且关系到作者立意、全书主线,“真”与“假”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脂批,贾化,“假话,妙。”时飞,“实非,妙。”出  相似文献   

2.
翻开《红楼梦》这部今古奇观,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始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终了,这出复杂纷纭的闹剧似是由这一对冤家拉开的序幕和收束的尾声。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及其人生价值是何等的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红楼梦》的作者以狡黠之笔用假语存(贾雨村)言,将真事隐(甄士隐)去,何必将这两个虚构的典型认真考究呢?  相似文献   

3.
许见军 《文教资料》2006,(24):85-86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这回,曹雪芹把整个故事的序幕完全呈现给读者面前,《红楼梦》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将一一地粉墨登场。我们可以用“豹头虎尾”来形容《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那么这一回实际上就是“豹头”,写得非常好,其艺术审美价值极高,给读者以充分的愉悦享受。品读此回,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曹雪芹不仅有条不紊地把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等十二个人物展现出来,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给每个人物的出场方式安排都不同,且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给我们留下…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5.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刻画的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他的宦海生涯演绎着那个封建末世的社会变迁。贾雨村从一个正直、善良、“总以事理为要”的读书人蜕变成为一个草菅人命、忘恩负义的“贪酷”之人的人生轨迹,正是封建末世所有知识分子殊途同归的悲剧性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显著,是《红楼梦扩楔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回第一次对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进行了直接描写.小说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也相继登场,尤其是宝黛的会合,可以说此回拉开了小说人物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重要人物之一贾雨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典型。这个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孔孟之道熔铸出来的活标本。他为了“再整基业”,袭用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与四大家族结成死党。贾雨村一生投机钻营,玩弄两面派手法,爬上了“兵部尚书”的宝座,骗取了一部分权力。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切腐朽没落阶级的反动本质:阴险、狡猾、虚伪、狠毒。一切反动派,都可以从贾雨村身上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8.
张博 《学语文》2008,(3):15-15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选文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就其刻画主要人物时对比手法的运用问题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从乾隆帝的禁令可推断出《红楼梦》第101回、104回的创作时间的上限在乾隆三十九年底。贾雨村在后40回里又成了重要的"情节外人物"。要吓唬他,必须添造"太师贾化",而扳倒太师就必须给太师安上一个重大罪名,这个重大罪名就是太师的家人私带鸟枪、里通外国("出边事")。于是,作者就构思了"云南私带神枪一案"。  相似文献   

10.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在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这个叙事人往往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红楼梦》保留了中国小说传统的说书人——叙事者这一特点,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人物的狭隘的角度进行叙事”。《红楼梦》的叙述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作者直接出场,声明其创作情况和立意本旨,声明《石头记》故事是他的创造和编述。如第一回开头,“作者自云”一大段文字即是如此。作者的声明,表明了《石头记》完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里,“出月”一词两次出现,查原著不得其解,杳词典不可得见,《红楼梦词典》号称完备,也弃而不收。后读《金瓶梅》,才知“出月”所指就是当月的下月,故引述如下以补一阙。《红楼梦》第三回,林如海请贾雨村护送黛玉进京,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此后写黛玉洒泪别父,写贾雨村到京以后得贾政之助谋了个复职,均无具体月份可考,不知“出月”所指何月。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典范,让我们通过量词"位"与"个",来感受作者的精心构思。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通过冷子兴和贾雨村的闲谈大致勾画出了荣宁二府的人物关系。其中大量使用了"个"这一量词。如"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  相似文献   

13.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元代以后,宋儒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成为钦定的正宗哲学,元明清三朝的文化,包括文学,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它的影响。《红楼梦》第二回,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的谈话,曾提到“程、朱”,可见曹雪芹是接触过程朱理学的。二程朱熹曾将人的本性分为“人欲”与“天理”两个部分。文学是人学,《红楼梦》在揭示人物的本性的时候,自然不可避免地也会接触到程朱所说的“理”与“欲”。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的前三回中,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之口从侧面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人物作了简要的介绍.如果说前面只是使人看见人物的影子,那么这一回就是人物正式走向前台作精彩的表演,把鲜明的个性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紧紧地吸引着读者.黛玉和宝玉是《红楼梦》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也是这一回作者所着意描写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作者通过细微琐事的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宝玉和黛玉的出场.  相似文献   

16.
侧面描写是一种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首先,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神态,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陌上桑》中尽情地展露老者、少年见到罗敷时忘形的模样,用的就是这种“笔法”。第二,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里有这么一段,说贾雨村来访,史湘云劝宝玉去见见这一官场上的客人,袭人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课前已经预习《红楼梦》63-66回。师:尤三姐是《红楼梦》人物画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最初出现在13回贾府办秦可卿丧事的时候,但作者只顺便提了一句“,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姐妹也都来了”。直到63回尤三姐才正式出场,可是她一出场就是连续的4回,直到66回为止。读了这几  相似文献   

18.
<正>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相似文献   

19.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红楼梦》第四回的节选,写的是封建官吏贾雨村巴结权贵、媚上求荣、徇情枉法、草菅人命的故事,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国家机器的反动本质。作品鞭辟入里,物无遁形,是认识封建社会罪恶面目的生动教材。“判断葫芦案”从贾雨村授应天府“有人命官司详至案  相似文献   

20.
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是不会忘记焦大的。焦大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一个奴仆,在《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里,焦大或许是个不太重要的人物。但是,焦大在贾府里别具一格,也是被作者用重笔浓墨涂抹过的“这一个”。从某种程度来说,焦大的认识意义并不次于某些主要人物。一在规模宏伟的《红楼梦》中,焦大其人所占的篇幅实在太少了。然而,当我们步入《红楼梦》的人物画廊时,这里却回荡着焦大那奇异的骂声。在作者笔下,奴仆焦大只两次亮相。第一次是在第七回,第二次是在高鹗续书的第一百零五回,前次出场则借酒大骂;后次虽无酒力,却骂语也不绝。骂是焦大的风格,骂声便是焦大传给读者的第一信息。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