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就纪念馆的纪念性作一简略的探讨。一、遗留建筑改辟纪念馆最具纪念性为使纪念馆具有纪念性 ,纪念馆通常都建立在纪念对象相关的遗址上 ,使纪念馆以其遗址为依托。这是因为遗留建筑是纪念对象的事件发生地或主要活动场所或出生或长期生活居住工作的地方 ,因而与纪念对象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遗留建筑已成为纪念对象最大的遗物与历史见证 ,而打上了这种特有的历史烙印 ,对纪念对象来说这遗留建筑极富固有的纪念性。因此尽管这些遗留建筑原本都是其它类型的建筑而并不符合纪念馆的使用功能 ,而国内外都普遍认为以纪念对象的遗留…  相似文献   

2.
纪念地与纪念性博物馆是纪念场所较为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从纪念地与纪念性博物馆的定义及内在特征中可以分析出二者在纪念价值、社会教育作用两方面具有共同特点,但在首要构成因素、主体纪念建筑、纪念主题、展示方式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以纪念对象主体周恩来为例,以(淮安)周恩来同志故居和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代表,对纪念地与纪念性博物馆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厘清相关概念,为纪念地与纪念性博物馆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实际上,建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因为建筑,特别是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无不取决于并不充足的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掌握和分配。这些建筑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也反映了一个权力作出的政治判断。  相似文献   

4.
享誉中外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建都南京后最早兴建的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它既充分彰显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特色,又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西方建筑元素,可谓是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精髓,中西合璧,开中国近代建筑理念之先河。执掌这一巍巍建筑设计建造重任的,是当时中国一位年轻的天才建筑师吕彦直。他用如流星般炫目而短暂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重大纪念性报道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许多媒体不仅在宣传报道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尝试,而且从理论上对重大纪念性报道怎样才能出彩出新、引人入胜进行了积极探索。本刊特约请几位作者,分别从重大纪念性报道的组织策划、“旧闻”翻新、细节挖掘、体现“旧闻”的时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即将到来的国庆60周年重大纪念性报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10月30日,《深圳商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该 报与市文化局、市规划局、市旅游局联合举办的“深圳 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评选揭晓的消息,并在A8、 A9版做了两个整版的“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评选揭晓特辑”,同时配发有关照片24幅。至此,《深 圳商报》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系列报道基本 结束,共刊发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的各种报 道812篇,其中消息116篇、通讯583篇、言论113篇, 另刊发有关照片1686幅,而纪念特刊就有188个整版。 此次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报道,《深圳商报》 以四大特色创新了纪念性报道,为纪念性报道如何出 彩作了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从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历史实践来考量,最近几年,全国各大媒体先后组织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建军8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多项纪念性报道。我们发现:任何重大纪念性报道,都不是对历史资料的简单堆砌、罗列,  相似文献   

8.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当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新"(新四军纪念馆)、"马"(大铜马)、"泰"(泰山庙)就是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有关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10.
广州具有2217年的建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看西汉南越王遗迹、进广州城市博物馆、走北京路千年古道,你可以找到广州历史的记忆和千年的文脉……但不知你是否发现,除了政府明文保护起来的文物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纪念性地标、历史标志性建筑都被悄悄地拆光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单地叙述了祠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着重分析研究了其中的纪念性祠堂。认为古代的纪念性祠堂其建祠的目的、标准、规定;立祠的选址,大小环境的处理,之于民众游览观光的作用以及表现纪念对象所采用的方式等都暗合了诸多现代纪念馆的因素。作为古代中国的纪念设施,纪念性祠堂在继承中国历史文化,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古代人民爱国爱土的感情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种种理由可以说明中国纪念馆历史悠远,古代的纪念性祠堂就是古代的纪念馆,古代纪念性祠堂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丈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并迎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传播是瞬间的、片段的,而传承是过程的、长时段的。传承必须要有传播,传播是必要条件,却不足以执行传承的功能。焦裕禄纪念建筑媒介具有组织联合、表征文化的功能,对焦裕禄精神传递具有长时意义。焦裕禄数字展览馆这一虚拟空间同样具有纪念性,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小型,微型图书馆的角度,分析了此类规模不大,但各具特色的图书馆建筑或具有造型设计上的新颖与独特;或于环境设计中讲究立意与效果,或赋予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或体现了强烈的纪念性主题渲染;正是这些图书馆建筑中的奇石小贝,在我国图书馆建筑群中犹如一颗颗闪烁的星,也正是这些奇石小贝,筑起了中国恢宏的文化长城。  相似文献   

14.
纪念性报道从来没有这么“炙手可热”—— 近年来,围绕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的一系列重大纪念性活动报道,连年成为各大媒体的“亮点工程”,密度之大、声势之强、影响之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夸张地说,重大纪念性报道不仅拓展了媒体可资耕作的领域,而且业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新品牌。  相似文献   

15.
连娜 《新闻窗》2008,(6):87-88
纪念性特刊作为报道题材的一类,是传媒工作者经常接触的对象。所谓“纪念性特刊”,就是为纪念、庆祝某个重要历史时刻或某个重要人物而推出的,所涉及的时间一般都较长,历史性资料多,题材重大,可报道的内容丰富,事件多且较为复杂。媒体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纪念性特刊的传播价值,形成自己的报道特色,从而获得受众和市场?《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锐 《出版史料》2004,(1):64-66
雕塑艺术门类众多,作为公众艺术的城市雕塑,它与近几十年世界上流行的“公共艺术”、“景观雕塑”、“环境雕塑”等概念,有着各有侧重但又相通的含义。它主要是指设立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它可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和娱乐性四大类。当代中国雕塑,纪念性城市雕塑尤为突出。本文以新中国55年中建立的纪念性雕塑为主,做一次简要的观礼。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媒体的运作中,通常需要策划纪念性报道——著名人物的诞辰、重大事件的回顾、特定节日的庆典等,同样能够从中发掘出新的信息,甚至营造出新的热点,构成新闻传播的一大景观。但是,由于纪念性报道大多属宣传报道战役一类"规定动作"  相似文献   

18.
回顾新中国60年军事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组织纪念性报道,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浓重一笔。尤其是近年来的重大纪念性活动报道.更是成就斐然。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军队传媒有关重大纪念性报道.从来没有如此集中过.这已成为60年中国新闻史上的独特财富和亮丽景观。  相似文献   

19.
纪念性场所的外部环境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要求,其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设计手法与其它城市空间设计不同,营造特定的纪念氛围是设计的第一要务。文章通过对芜湖市烈士陵园环境景观和建筑形体的精心设计,构建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环境空间,赋予烈士陵园特定的纪念氛围和教育意义,创造了庄重而活泼灵动的人性化场所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反思的民族。纪念性活动不仅成为连接岁月的链条,也是新闻媒体各显身手的重头戏。网络媒体作为后起之秀,其语境下的纪念性专题呈现着时效性、大容量、多媒体、交互性等特征。综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网络专题,人民网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专题报道”和新浪网的“中国式奋斗”显得卓尔不群,思通三十载,视接海内外,既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又各具特色:一个大气磅礴,一个新颖活泼,足以成为网络媒体纪念性专题可以吸取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