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创刊的《文学》杂志,是三十年代上海大型文学刊物中寿命最长、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刊物。在筹备《文学》期间,茅盾作为发起人,考虑得比较多的是怎样通过杂志给青年写作者以具体的指导。杂志创办以后,这位曾以主编《小说月报》而驰骋文坛的编辑家也有了新的感触:“事实上,开始‘人办杂志’的时候,各种计划、建议都很美妙,等到真正办起来了,就变成‘杂志办人’,那时哪容得你再实行这种‘方巾气’的‘好为人师’的计划!”  相似文献   

2.
也谈“评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了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有‘评论价值’,没有蕴含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没有‘评论价值’。”(《“评论价值”刍议》,见《新闻战线》1984年  相似文献   

3.
资讯     
《出版广角》2013,(23):94-96
[评刊]寻找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文/宫立文学研究者吕叔湘先生曾说:"《读书》有《读书》的风格,这就不容易。很多杂志没有自己的风格,什么是《读书》的风格?正面说不好,可以从反面说,就是‘不庸俗’……可是‘不庸俗’要自然形成,不可立意求‘不庸俗’。那样就会矜持,就会刻意求工、求高、求深,就会流于晦涩。"我想以"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为宗旨的《出版广角》也不例外,也应当思考是否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何才能"不庸俗"。  相似文献   

4.
祝《新闻战线》四十华诞□萧风《新闻战线》已届“不惑之年”。我在1957年10月的时候,时年将近半百,读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为学生创办的实习园地《新闻与出版》上的《本报启事》,得知《新闻战线》将在12月呱呱坠地。我欣喜地祝贺这位新生婴儿的面世。现在它已...  相似文献   

5.
为校对立学     
《图书校对学》出版了,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主任周奇先生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说,《图书校对学》的出版,“实现了现代校对学‘零’的突破”。作为本书的主编,感到欣慰。回顾过去,在为校对立学方面我们作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瞻望未来,在校对学的研究上还要做些什么? 一、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出版以来,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谁知该书有段话向久负盛名的《读者》杂志发难,引起了读者愤愤不平。问题的起因是,《中国可以说不》第二章标题《再认识:亲美的心理瘟疫何以蔓延》,说“《读者》实质就是一处小小资产阶级的精神乐园”,《读者》跟‘亲美的心理瘟疫’有什么联系?这么说吧,《读者》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文化水平一般但又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们的虚荣心,她使得‘小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间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是小说中较高级的一面,它同样要叙述事件,但特别强调因果关系,比如“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  相似文献   

8.
192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关于新闻自由有一段话:“我们不相信‘绝对的东西’。我们嘲笑‘纯粹的民主’”。“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为了什么?为了哪一个阶级?”(《列宁全集》第32卷491页) 列宁的这段话是针对格·米雅斯尼柯夫写的《伤脑筋的问题》一文中的错误观点谈的。米雅斯尼柯夫就当时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给资产阶级以出版自由,列宁批评米雅斯尼柯夫说:我们的毛病多得很。……但是不应当用‘自由  相似文献   

9.
李秀卿 《编辑之友》2011,(9):116-119
一1931年3月16日,学新闻学的袁殊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文艺新闻》。袁殊当时还没有接近左翼文艺,所以报纸政治色彩不突出。鉴于当时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的恶劣环境,冯雪峰想到将这份报纸发展为"左联"外围刊物,以为左翼文  相似文献   

10.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11.
捧读近几期《新闻战线》,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本杂志变得亲切耐读了。认真地把大部分文章读完,感觉获益良多。于是,我把这种明显的变化总结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鲜活。无论是从《新闻战线》的装帧设计上,还是从每期所刊登的文章内容上都有这一明显的特点。实际上,鲜活也是专业性期刊巩固和发展它的读者群的要点之一。以《新闻战线》第三期为例,重点栏目《前沿关注》做得跟抓新闻的“活鱼”似的。抓住业界前沿热点,推出了“我们怎样抓‘热点’”的选题,契合了业内关注之所求,读之既解难又解渴。还有如《什么是今天的好新闻──2…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当《健康报·计划生育版》(以下简称《计划生育版》)刚创办时,有人讥讽地说:“计划生育版,不就是‘只生一个好’吗?有多少文章可做?”今天,该版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已引起一定反响,并荣获了第五年度全球人口新闻报道优胜奖的“最佳专版奖”。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是: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要立体化,要围绕人口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宣传进行。从《计划生育版》创办之日起,编辑部首先注重  相似文献   

13.
丁景唐1920年生,浙江镇海(今宁波)人。1937年冬参加革命,作家、诗人、出版家。笔名洛黎阳、歌青春、丁英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办《蜜蜂》文艺半月刊。曾任《小说月报》编辑,《文坛月报》编辑。抗战胜利后,主持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工作,出版《文艺学习》,开展进步文艺活动。1949年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宣传处、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名誉社长、编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二、三、四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理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上海版协副主席、顾问,上海市编辑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鲁迅、瞿秋白、"左联"五烈士和左翼文艺运动史的研究,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影印"左联"、"文总"等文学刊物40余种;主持编辑出版《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以及《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20卷,其中《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主要作品有诗集《星底梦》,评论集《学习鲁迅作品的札记》,2004年出版《...  相似文献   

14.
在台领导提出要创作一流的电视节目,建设世界一流电视台的精神鼓舞下,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于今年5月初,推出了一个新的栏目——《环球45’》。这是我们创办知识性杂志型大板块节目的一次大胆尝试。《环球45’》栏目是在原有栏目《世界各地》、《外国文艺》的基础上创办的新栏目。创办一个新的栏目,有如艺术家为他的一件艺术作品构思一样,编导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栏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也就是说将来展现在屏幕上的《环球45’》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经过大家的认真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为《环球45’》这个栏目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环球45’》是一档以介绍外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品位较高、知识性较强、杂志型的大板块节目。概括起来说它是介绍外国的(而不是中国的);是知识性的(而不是文艺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联共(布)中央1938年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讲到《真理报》时说:“它是遵照列宁的指示,由斯大林、奥里明斯基和波利塔也夫发起创办的。”根据1946年俄文版《斯大林全集》翻译的中文版第2卷383页,有一条注释说:“《真理报》是根据列宁的指示和斯大林的倡议创办的。斯大林作为党的中央委员领导拟定《真理报》编辑方针的工作。”1947年《斯大林传略》出版,其中说:“《真理报》是‘根据斯大林的倡议’出版的,他‘为报纸规定了方  相似文献   

17.
胡风同志(1902~1985)是我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和翻译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对我国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从1933年在日本留学时因参与抗日活动被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回国、参加左联、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以来,除了中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四分之一世纪”与世隔绝和重病外,几乎都同编辑出版工作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三十年代他协助鲁迅创办过《海燕》,主编过《工作与学习丛刊》、《木屑文丛》,整  相似文献   

18.
“民情是什么?张家的孩子上幼儿园成了问题,李家对拆迁政策有疑问,王家附近道路不畅通……老百姓在想什么,急什么,喜什么,忧什么,这就是民情,这些民情,就是我们这个《民情日记》开张的原因;解决这些民情,就是《民情日记》开张的目的!……”这是钱江晚报《民情日记》第一期上的开篇语,它基本上传达了开设《民情日记》这个专栏的思路、目的。才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民情日记》已成为钱江晚报70万订户心目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成为钱江晚报的“名牌产品”。在杭州,它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已与搞得轰轰烈烈的“12345,有事找政府”——“杭州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的影响力不相上下,以致“杭州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派员上门,希望携手合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一位领导撰文赞扬《民情日记》专栏:“既是‘投诉台’,也是‘回音壁’,更是连心融情的‘桥梁’和‘纽带’。……有如一片片晨曦一片片晚霞,亮人眼目,暖人心扉,给人信心,给人希望——好个《民情日记》!”  相似文献   

19.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权术论》一书,在如何对待祖国文化遗产问题上值得商榷。《权术论》专门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权术”,指出:“在中国历史的实际政治斗争舞台上,权术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显示不完的‘神通’,数说不尽的‘风流’,使无数‘英雄’竞为折腰。”《权术论》宣扬了些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先弄清“权术”的概念。《权术论》给“权术”下的定义是:”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并申述说:“人们通常所说的权术,一般都是专指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梁艺琼、朱瑞报道:由解放军报社《军事记者》杂志与人民武警报社联合举办的“部队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征文”评选日前揭晓.共有10篇稿件获得“优秀征文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