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買)',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買)"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買)"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
说"巠""(亂)"     
"巠"、"(亂)"这两个字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而实际上两字含有共同的构件"I"或"(I)"."I""(I)"的同一问题,我们已经作过详细的讨论,此不重述①.下面先说"巠"字.  相似文献   

3.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辶水)"字,过去释为"速"或"(之冉)",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之冉)"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前去";第三,借为"護",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5.
说"连"和"联"     
连、联二字读音相同,字义相近,所以使用时容易混淆.其实它们之间从字源到字用都有严格的区别. 连,从字源看"即古文辇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辇,字形"从车(夫夫),(夫夫)在车前引之也"(《说文解字》),即由两个人拉的车.  相似文献   

6.
说"连"和"联"     
连、联二字读音相同,字义相近,所以使用时容易混淆.其实它们之间从字源到字用都有严格的区别.   连,从字源看"即古文辇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辇,字形"从车(夫夫),(夫夫)在车前引之也"(《说文解字》),即由两个人拉的车.……  相似文献   

7.
说"连"和"联"     
连、联二字读音相同,字义相近,所以使用时容易混淆.其实它们之间从字源到字用都有严格的区别.   连,从字源看"即古文辇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辇,字形"从车(夫夫),(夫夫)在车前引之也"(《说文解字》),即由两个人拉的车.……  相似文献   

8.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斤"(包括以"斤"为构件的字)的字形字义,分别从字形解读、造字本义、字义演变等角度加以解析,以求全面把握这几个字的造字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门外释"(仌)"     
本文反对将"(仌)"隶定为古"泰"字,通过对包山楚简中几条简文的比勘,认为此字应释读为"夭",并对此字字形演变过程进行了简略考察.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攵部》:"爱,行貌也。""爱"之本字本为"■"。《说文解字·心部》:"■,惠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惠,仁也。仁者,亲也……许君惠■字作此。■为行貌。乃自■行而■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下面再来看一下"情"和"爱"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情况,来理解它们的意义。■情■愛爱"情"和"爱"二字都"从心",它们的意义都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这二字可以直接构成"情爱"和"爱情"两个词语。"情爱"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文主要选择含有"情""爱""亲(父母)""兄弟"(含比喻)"交""朋友"(含比喻)"夫妻"(含比喻)等一类词语来谈谈"情",  相似文献   

12.
孙永选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徒"是一个常用字,但是常常有人把它拆分成左右结构,其实是弄错了这个字的字形结构.<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步行也",字形结构分析为"从辵,土声",是个形声字.在字形演变的过程中,隶书和楷书都把义符"辵"上部的三个撇拉长,成了"彳",把下半部分"止"写在了"土"的下面,把声符"土"挤在了右上角.巧合的是,右边凑成了"走"字.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徒"是"彳"和"走"组成的左右结构的字,而且与其意义"步行"还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3.
尤炜祥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1):32-36,86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华书局繁体字竖排本“二十四史”一直被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公认为权威版本,但其实内中的编校断句差错不少。现以《晋书》为例,把主要的编校差错分为四类:两字形近致误;史文引文互串致误;夺字、衍字致误;断句不当致误。  相似文献   

14.
"跩"这个词,自从有了"显摆、炫耀"乃至"洒脱、快乐、霸气"的词义后,一直被人们误解和误用:一是误解为方言词——其实它的使用已远远超出了方言的范畴;二是其字形常常被人们误写作"拽"。其实,"显摆,炫耀"的新义是由"跩"的本义"(走路)摇摆"引申而来的。"拽"字不具有"显摆、炫耀"的词义。  相似文献   

15.
北周<康业墓志>释文用现代简化字隶定.但释文中有两类错误:误释,如"(蘭)"字应为"蔄"、"异"字应为"冀"、"升"字应为"彝";繁简不统一,如"葉"字应改为"叶"、"蘭"字应该改为"兰"等.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把"凵"读作qiǎn和kǎn,把"()"读为qiǎn,<汉语大词典>把"凵"读作kǎn,同时二书认"凵"为"坎"的古字,均误;"凵"、"()"的正确读音是quǎn,"凵"非"坎"的古字而无kǎn音.这两部辞书把"()"、"()"、"()"、"()"、"濈"、"()"、"霵"等七字读为ji亦误,这七个字均应读zi.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学界都把“戎大同永追女”认定为是“戎大同从追女”之误,且是个偏正结构。笔认为“永追”是个连动结构,其意义是向前行进而追杀。“永”的意义是与“追”紧密相连的。本从“永”的字形、意义出发,讨论“永”和“从”的意义相关性,兼谈了“追”所涉及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考字书、系联文献用例、方言求佐等方法,考释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中的"(齿)"及相关字词,认为"(齿)"本是个吴方言字,借到粤语里使用,跟方言音变有关."(齿)"与"(啙)""者""宁""贮""箸""著"都能记录表示"贮藏""盛物于器"义的{贮}词,其中"宁""者"为初文本字,"贮"为"宁"的本义分化字,"(啙)""(齿)"为"者"之变形分化字,"(齿)"又可看作是"(啙)"的增义符异构字.本义为"筷子"的"箸"及其俗写异体"著1"在表示"贮藏、盛放"义时为"(齿)""(啙)"的借用.而表示草木义的"著2"则与{贮}词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字形体、音韵、训诂及现代方言角度讨论了"(匚丙)"字的音义,并试图对"(匚丙)"字与"陋"字之间的音义纠葛以及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次梳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逐会意字,《说文解字》:"逐,追也。"部首:辶部外笔画:7总笔画:10甲骨文的逐,(?)是上面一个"豕"(野猜),下面一个"止"(脚),有的甲骨文写作上"鹿"下"止",通常把它理解为动词,表示追赶。那么古人到底在追赶什么呢?是猪还是鹿?当人们在木牌上刻下一个"逐"字时,是想传递什么信息呢?如果追的话到哪里去追?其实,"逐"字是告诉对方要像豕或鹿等动物的样子去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