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2.
论造字方法     
早在公元二世纪,许慎就归纳出了汉文字的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简称“六书”。到了十七世纪,戴震提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认为只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简称“四书”。近人唐兰创“三书”说,含象形、象意、形声三类。自许慎以来一千八百年间,从事造字法研究者众,然而在造字法系统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者仅数人而已。当前文字学著述颇多,几乎一律沿用“四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文字学》这本书看,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它不仅仅体现在“三书说”的提出;也体现在不局限研究某个阶段和某种形式的汉字,确定汉字学的研究对象,指明字和词的分别,不道余力地驳斥汉字落后论等等;而其中最为世人所忽略的是,唐兰先生在此书里,对文字字源的推求.  相似文献   

4.
首次对传统"六书"进行改造的是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唐氏开风气之先,其功不可没,但其"三书说"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6.
由汉字特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研究,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汉语言文字以其作为象形、表意文字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语言文字除了音、意,还有形,而且形是汉语区别西方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拼音文字的书写符号只是一个抽象的表音符号并不直接表意,音、意之间并无逻辑联系;汉语言文字的书写符号则可以形会意,传达出与之有某种形象上联系的关于实物的概念。可以说,汉字的象形特征使中国人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字往往就…  相似文献   

7.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转注"新释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是解决语言与文字矛盾的办法;"转注"则是解决文字之间关系的办法,是古人用字造字的指导思想,是后人用字解字和用字编字的办法,是一个历史的复合概念.  相似文献   

9.
本根据我国甲骨、钟鼎等古字的发现,以唐兰形符、声符、意符“三书说”为说解字指南,吸收某些字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许慎等关于柳“从木,酉声”的成论提出民异议,并以Liu为声符,对不好分析的刘字进行诠释,以古柳即瘤为立论点,揭示了柳具有聚集引申义的秘密。  相似文献   

10.
韩卫春 《考试周刊》2011,(53):34-35
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