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材施教"始于孔子,发展于王守仁、陶行知.进入现代,"教"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材"不仅被理解为学生,而且被理解为教材.文章从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出发探讨如何将"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教育实践中,调和三因素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的发展.学生方面从认知水平、生理、智能、气质、个性的角度谈如何"因材施教".教材方面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谈,主要针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辨别性知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彬 《西北职教》2005,(6):49-49,43
一、问题提出 数学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对过程性知识的理解等三个方面。形成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数学理解障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文从西安市43中初一年级8个班共400名学生中选取被试。  相似文献   

3.
由于当前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理解的差异,使得语文知识教学有被淡化和取消的趋势,但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一个恰当的定位。这里的知识是指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要经过三层裂变——在实践经历中理解陈述性知识,在情境体验中建构操作性知识,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策略性知识。只有经历这三层裂变,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尽管两种知识“本是同根生”,但它们仍然存在着差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弄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异同并不困难,关键要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实现两种知识的相互转化,教会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以适当的形式提取某个知识点的技能,把知识学活。  相似文献   

6.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容易理解的,把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两种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而且根据分类的标准,这些知识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可以作为不同的知识类别而存在。但是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或者无意识的知识和言述性的知识就很“玄妙”了。正是这种“玄妙”引起了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数学理解的再认识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现代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大类,根据数学知识的特征,我们将数学知识分为结果怀知识和过程性知识2类,其中结果性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怀知识。因而,数学理解应指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理解。图式的获得、产生式系统的建构、关系和观念表征的完善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理解、程序性知识理解、过程性知识理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王艳利 《考试周刊》2013,(33):153-153
<正>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它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与智力发展的内在联系;指出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知识包括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说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同时又表现于活动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能力,只有当知识可以灵活变通、灵活迁移,从而能够稳定地提高学生在某领域中的活动水平时,这种知识才转化成了学生的能力。写作知识和技巧纯粹是运用性知识.那种静态的描述性陈述性知识对于写作的作用极少或几乎无用。这正如一个学习游泳的人依靠游泳课本上的知识.倒不如多一点下水的体验。即使有游泳方面的知识,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这些知识才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语云"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呢?我想这里的"材"不仅指的是教材,还指的是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从而被学生接受.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作为个体而言,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基础都不一样,如何从大局出发,从孩子整体"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呢?这还要归结到教材上来设计教学,任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三点分别对应着学生的认知需要、发展需要和情感需要,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挖掘学生的认  相似文献   

12.
从教材概念出发的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掌握。这种书本知识是由国家组织某一领域的学科专家编制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往往是分离的,并被看作是有待占有的“对象物”,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客观属性。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传递“法定知识”的主要载体,它是以“公共知识”的形态出现的,这就造成教师、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形态的资源被排斥在知识形态之外。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易停留在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过程性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体验,使得“个人知识”的存在缺乏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它是程序性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陈述性知识对个体认知发展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接纳新的知识、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创新思维的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它对于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各门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人的生命属性为根本、人的发展为指向,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的划分构建框架,系统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本体性知识内容,呈现教师所需了解和掌握的更为明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多学科视角,提高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能力,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积累多学科知识,逐渐掌握学科本体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36):170-171
本文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来探究物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借鉴心理学中关于知识分类的方法,对物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进行分类,并且提出了物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型。本文以"物质的密度"一节的教学案例为例,来探究物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利用现代知识观来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有利于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重要的理念被强调,作为教学建议被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应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是一种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性教学。”但是如何把数学教学设计成一种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加强过程性知识的教学,通过过程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认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数学思维与数学过程性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领域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类原理对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别设计教学目标,三大类知识的教学目标可分别定位于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培养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和学会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再分别设计教学过程,可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类型。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结合程序性知识和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提出了"程序性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考虑的几个环节,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