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  相似文献   

2.
意尽则止     
唐朝以待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作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  相似文献   

3.
诗话新解     
一、意尽则止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老作文考作诗。这种应试诗的形式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旬。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詠  相似文献   

4.
意尽则止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是一首不合格的应试诗。公元七二四年,唐人祖咏应进士试。唐朝以诗取士。规定凡应试者须写六韵十二句,至少也应写四韵八句。祖咏写的这首应试诗,显然不合规格。史称祖咏作诗长于写景,“用思尤苦”,“调颇凌俗”,以这首《终南望余雪》而言,写得也是蛮好的,有景有情,情景水乳交融。但考官不买帐,认为它只有四句,不合规格,祖咏不肯媚俗,只说了“意尽”两个字,不愿增添一字。考官万万没有想到,这首不合格应试诗,竟然冲破了时代藩篱。成为千古流传的诗篇。写诗做文章,人人强调意尽则止。其理不言而  相似文献   

5.
戴复古五律《世事》以其名句"夕阳山外山"而饮誉于世。据该诗原先的长标题(或曰小序),可知戴氏创作此诗那种刻苦炼句、务达完美的严谨态度,以及其尊重诗友创作成果,不掩人之美的宽阔胸襟。但是钱钟书先生由于未及细考该诗的创作经过和定稿时间,误以为诗的小序所述范鸣道对句是戴复古"耻盗其侄孙句,遂作此狡狯,幻出一段故实"。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对钱先生的这一误解进行了考辨澄清。  相似文献   

6.
戏曲的语言,有念白和唱词之分,念白又有无韵和有韵之分,唱词也有一韵到底与多韵角之分,但是,概言之,都应该有诗的韵味、词的节奏感,讲究韵律。有人把戏曲唱词称之为“能唱的诗”,这是确切的。好的唱词,应该是一首美的诗!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语言,字分四声,平仄分明,韵域广阔,铿锵恢宏,为戏曲语言美的韵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佩文韵府》与《骈字类编》编排体例之比较征安吉(新疆教育学院图书馆)《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的一部专攸文章典故、词藻丽句的大型工具书,它是在元代《韵府群玉})和明代的《五京韵瑞})两书的基础上扩增、修订而成的,刊引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且年)占“佩文...  相似文献   

8.
唐代省试诗     
省试诗是唐代进士考试的一种诗体。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称为岁举。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其中进士科的省试,唐初只试策文,自唐高宗永淳元年(682)起,改为试帖经、杂文、策文三场。其中杂文试约自中宗神龙前后开始,基本定为诗、赋各一首。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  相似文献   

9.
湘绮危楼湘上文,才情海内旧传闻. 骚坛世谚称三上,著度予思占一分. 蠹简思人雠豕亥,逸诗听鬼唱秋坟. 石岩回浪昭潭月,酿作南天五色云. 这是民国年间著名报人、诗人,被誉为诗界捷才的张平子写的一首诗,题为《黄茅山馆湘潭文献集会叠前韵》.该诗内容深刻,言辞清丽,风格清新,用典贴切.  相似文献   

10.
《〈尔雅文字考〉序》一文最初见于孔继涵微波榭刊《戴氏遗书》,后段玉裁经韵楼所刊《戴东原集》、《安徽丛书》编印处所刊《戴东原先生全集》及现行其他刊本,尽皆收载。这篇文章提出"儒者治经,宜自《尔雅》始"的著名论断,倡导"援《尔雅》以释《诗》《书》,据  相似文献   

11.
《明状元图考》五卷,明顾鼎臣、顾祖训编.明万历三十五年黄氏刻本.五册,每半页九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卷端下题"句吴大学士顾鼎臣孙祖训汇编,新都后学吴承恩锡父、程一桢君宁父校益,黄文德承甫父、吴修道敬父全阅,黄应澄兆圣父绘图,黄应缵嗣父书考."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岭南诗僧领袖、海云诗派的开创者函罡(1608-1685),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俗名曾起莘,字宅师,番禺迼径村人。他创作的两个大型组诗《天然和尚梅花诗》和《丹霞老人雪诗》(简称《梅花诗》、《雪诗》或梅、雪诗),各120首,体裁不一(每组五、七言律、绝各30首),以韵系之。才情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所收各诗人集子中,时有窜入他人之诗者,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指正。近读杜牧、许浑二集,于两人重出之诗加意留神,一得之愚,不敢自弃。现梳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全唐诗》卷五二六杜牧诗中有《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一首,岑仲勉先生在《读〈全唐诗〉札记》中,考证出"川尹刘侍郎"即三川尹(河南尹)刘瑑。然考之杜牧仕履,却发现刘瑑官河南尹时,杜牧并无分司东都之事,因而得出结论说:"如云前分司东都时承瑑恩知,兹追颂其德则可,  相似文献   

14.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15.
田小华 《军事记者》2010,(10):71-71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经常用这首诗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16.
题目“满城风雨近重阳”是句有名的诗。传说诗人在重阳节前,忽然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句。正巧,官吏催租,诗情顿消,掷笔而罢。至今只留下这一句诗。诗自然是好诗,读来只感到一种淳厚的意境,却说不出怎么好。读诗一多,方悟出这意境是用背景法创造出来的。重阳节自应天清一碧,黄花满地,登高望远,令人爽然而惬意。不期,风斜雨稠,阴云布而黄叶飞。重阳节放到满城风雨的背景之前,瑰丽之中就显出—种凄迷怅惘之情。  相似文献   

17.
于季友、范的诗《全唐诗》均未收。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全唐诗外编》本)卷之七各收一首,所据者清乾隆嘉庆间王昶辑《金石萃编》。两诗录于下:  范处士在育王寺书碑,因以寄赠   于季友 墨妙复辞雄,扁舟访远公。 □天书梵□,霜月步莲宫。 迹寄双林下,名留劫石中。 遥知松径望,棠叶满山红。  时在育王寺书石字奉酬□丞使君  寄赠四韵,依次用本韵   范 的 拙艺荷才雄,新诗起谢公。 开缄光佛域,望景动星宫。 风雪文章里,书镌琬琰中。 将谁比佳句,霞绮散成红。  于季友诗“□天书梵□”句缺二字…  相似文献   

18.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19.
解放后,我翻阅过一些古诗词(以下简称诗)的选读本,受益甚多。但是,对于新的标点,却常有程度不同的意见。简单说来便是:有些标点太繁琐,一气呵成的几句诗,却在其中加了大量? !;:“”、——等符号。这些符号把活生生的一首诗或一句诗,硬拆成一堆互不关联的零件。这样,哪里还有诗味,还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艺术欣赏水平呢?标点者固然有似庖丁解牛,做到了目无全牛,哗哗哗几刀就把一条牛解剖的躯体不全了,但读  相似文献   

20.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