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某地电视台工作的一位记者烟瘾很大,一次乘坐飞机出差时,烟瘾发作难以忍受,便躲到卫生间里去吞云吐雾,造成飞机监控系统报警,被机上工作人员“人赃”俱获,按规定要罚款500元。此记者便掏出记者证要人家放他一马,结果人家没理他那个茬儿——照罚不误。时下,有些记者把记者证当成了特权证,一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就掏出记者证,或以“曝光”相挟,或以记者身份谋私。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记者证不是特权证,它只能证明持证者的职业是记者。记者证也不是不能掏,外出采访适时亮出记者证,不仅可以证明采访…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3.
我的记者梦     
记者,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萌发想当一名记者的“野心”,还是在参加工作不久。记得我和一位同事出差,从杂志上看到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招生,我俩很激动,当天就寄出了报名表。后来终于盼来了封皮为墨绿色的“实习记者证”。第一次过把“记者”瘾,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相似文献   

4.
记者,是“跑码头”的。尽管有“红派司”,有优先购买车船票的规定,但也未必时时畅通无阻。有一位资力不算浅的记者不久前告诉我,一次因急事必须赶往某地,但就是用记者证也买不到当班的船票。为了不耽误公事,只得出高价向票贩子买了一张船票,匆匆登船而去。记者本人买高价船票,也许是个別的;至于记者所见所闻,这就更多了——在开往苏北青龙港的客轮上,一位坐在五等舱(即散席)的老大爷自言自语地说:“总算回去了,搞张船票真不易啊!”旁边一位妇女听了凑上前问:“老伯伯,你这船票是‘黑市’买来的?”“是啊!”“多少钱一张?”“15元!”  相似文献   

5.
采访记挫     
辛建斌 《今传媒》2007,(6):54-54
寒风凛冽的季节,我下县采访,走进教育局长办公室,亮出记者证后,局长就皱起了眉头,一咧嘴:我真有点害怕你们记者.我说:咋了?他咧咧嘴:隔壁正诈钱呢.原来,一家从未听过名字的报纸驻西安记者站记者在这个县一所偏远的学校发现了学生收费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羡慕记者这个职业,一直为不能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而遗撼。笔者想起了1998年紧张的长江抗洪前线上,一位摄影记者为了能在高处拍摄抢险场景,便向一位农民借梯子,当他掏记者证给这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说:“不用掏证了,这会儿到这里来的,绝不会是冒牌的,除了解放军,就是你们记者了。”一句话,说得这位记者热泪盈眶。人们这样爱护和信任我们的记者,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第十一届亚运会首枚金牌得主邢芬遇到了难题:当她力拔千钧,夺得桂冠,气喘吁吁地走下举坛时,一位记者第一个冲上去,伸过话筒,向邢芬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记者强烈的新闻意识,其精神可嘉,其勇气可贵,然而,其提问却让人大失所望。他的问话是“我是××台的记者,请你向听众说几句话好吗?”天哪,他竟将使尽全力争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尴尬     
有句顺口溜:“防×、防×、防记者”。 听过之后,甚感忿忿。记者头上的光环,虽不那么耀眼了,但总不至于让人家当公害来防范吧? 谁能料到,前不久我还真让人家给“防”了一回。 那天,我到河北农大组稿。听说附近有家工厂,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便想顺便看看。因为介绍新产品,也是我负责编辑栏目的任  相似文献   

9.
有的记者写消息,喜欢直接发议论,或者假借别人之口塞进自己的议论。这种做法很容易成为“画蛇添足”。而“蛇足”新闻总难免给人滑稽之感。越摆着正经的面孔发议论,越令人感到可笑。试举一例:某市开人代大会,选举市长。原来定的候选人只是一位,准备等额选举。后来,人民代表在会上联名提出另外几位候选人.最后确定两名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其中一名是原定的,一名是后来定的。选举结果,两名市长候选人均未获得过半数票,落选了。就这件事若写消息,客观报道就行了。它体现了政治民主的一件新事。但有的记者偏偏不满足于客观报道,硬要借别人的嘴来发自己的议论。请看《两名市长候选人均未当选》消息中的这段话:“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说明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增强,××市的党政领导感到高兴:××市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  相似文献   

11.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2.
这里有点象“静静的产房”,我的“咔咔”的皮鞋声惊动了伏案工作的编辑们,3人的目光一齐向我投来。我作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自我介绍:本台通讯员×××,顺便送来小稿1件,请审处。3位中唯一的一位憨厚的男子汉,立刻热情地接待我这位不速之客,编辑部宁静的气氛被打破了。跟我促膝絮谈的是魏苍广,他给我的名片上说明现任的职务: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记者。在他的案头上,“在祖国的怀抱里”征文稿已堆起好高。可以看出,他还沉浸在阅稿的兴奋之中,介绍《金色年华》编辑组开展征文活动以来的情况,就成了彼此交谈的主要话题。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爱看报又不多动脑筋的人。不过,看得多了,除看内容外往往还看看暑名是谁。好多新闻稿的署名是:本报记者×××,通讯员×××。我以为这样的稿子一定是报社记者下去采访和通讯员一起采写的,而且主要是记者的功劳。但前不久,有两件事送到我耳朵里,使我为之一惊。一位同志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记者而言,采访遭遇"踢皮球",甚至"揭黑"遇险的事情,并不是个别案例。不久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智慧在河北省南皮县采访破坏农田之事,被扣留在该县国土局办公室,对方威逼不成又以"封口费"利诱,即是一例。几年前,我曾与一位同事到某省民政厅拜访,并非要批评该厅工作,只是希望了解该厅分管的一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到了大门就被门卫拦下。我们出示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说明来意,门卫要求我们致电厅办公室联系。我们表示,登门以示诚意,最好是由门卫通报,我们当面跟办公室接洽。但门卫如何也不肯通融,甚至骂骂咧咧,推搡我的同事。见状,我们一前一后,硬闯进去。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16.
本来我并不想注意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我只是为了到现场痛痛快快地看比赛,才千方百计弄个记者证的。谁知国家体委宣传司的人递给我记者证的时候,竟笑眯眯地说:“你们经济日报能拿出多少版面登体操呢?告诉你,我们可是有专门搜集各报这次报道的。”听了他这番鬼话,我立即预感到以后的几天我轻松不了。不写就白看了人家的比赛,但若真往总编室交一份体操赛多么多么紧张激烈的稿,人们就会以为我疯了。况且,你把什么词儿都用上也写不过那一百多位体育记者。所以,我必须独辟蹊径——只有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稿才有人看;而只有和经济相关联,我们报才肯登!可老天,体操和经济,怎么才能沾上边呢?  相似文献   

17.
一天,10年前的一位同事从省城某机关打来长途电话,问我为啥子还没有提升?我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不知道。”因为,这样的问题,只有我的领导,我领导的领导,还有人事部门那些有资格代表“组织”的人,才有权回答这个  相似文献   

18.
翠翠     
我刚在A市办完档案业务培训班又回到省城的翌日,一进办公室,同事就给了我一封信。我接了这信,捏在手里,起初还以为是一位我认识的学员,请我解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但翻转信背一看,却是家乡赵家村的赵某某所发,我立刻就想起了那位好学不倦,处事谨慎,面貌清秀,多年不相闻问的高中老同学。  相似文献   

19.
我处理过的概貌通讯来稿中有一个共同的病患,那就是客观面貌描写得多,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少,给编辑工作增添不少麻烦。为此,谈谈我对概貌通讯的认识和如何写好概貌通讯。概貌通讯是指游记、散记、侧记、见闻等体裁的新闻报道。概貌通讯总的要求是从观感出发,通过现象揭示实质。具体说来就是既写客观概貌,更要写典型事例,决不能有此无彼。举一例子:某年春节期间,一位通讯员逛了××商场,写了一篇概貌通讯寄给我。我看后发现,他这篇稿就是犯了只重概貌描写,而放弃了抓典型镜头。如一开头。他就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家商场门前车水马龙的美景,商场所在位置和那典雅的建筑。当写到商场内部时,始终没有采撷一个顾客购货的镜头。真不知这位通讯员写此稿的目的何在。后来,在这位通讯员的邀请下,我和他一同走访了这家商场。在去之前,我请他先介绍了这家商场在服务上有何特点。让他介绍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情况研究此文的主题思想。一天,我们走访了这家商场,参观了商场经营的商品,访问了一些热情服务的售货员,还当场采访了几位前来购货的顾客。我们了解到,这家商场的小百货柜台,商品品种由去年的四百多种增到了一千四百多种。由于他们货全服务好,只这个小百货柜组,一年销售额竟达三百多万元。我们又和这家商场的经理进行了座谈,这样既掌握了总的情况,又抓取了典型事例,写起来就得  相似文献   

20.
北京的三月,春光明媚。八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正在此召开。在河南代表团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代表们正在热烈地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名代表打开了随身携带的一个鼓鼓囊囊的包: “我是一名记者,我不想多说什么,这个包里都是农民群众反映问题的信,我来给大家念几封。”说罢,他从包里拿出信念了起来,代表们认真地听着,在座的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一边记,嘴里不停地说:“您慢点念、慢点念……”。讨论结束后,罗干紧紧握住这位记者的手,恳切地说:“两会期间我实在太忙了,会议结束后我们一定单独谈谈,好好谈谈……”这位记者就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之音”的节目主持人陈明。人代会后,我们赶去采访他,谈起此事他颇动情地说:“记者工作本身就肩负下情上达的使命,更何况自己又是人大代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