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3.
如果"分析现象学"真正的开端是现象学立场在心灵哲学中的运用,并且,如果它仅仅被看作是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融合形态或桥梁形态,那么,"分析现象学"的过去则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历史一样长.这个过去应该包括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早期的广泛互动(例如胡塞尔与弗雷格、罗素与梅农、摩尔与布伦塔诺、赖尔或卡尔纳普与胡塞尔之间的互动)与后期的分道扬镳(根源于石里克对胡塞尔、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的著名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下半期被海德格尔描述成科学论再度昌盛的年代。科学论作为实证主义首先指英法社会学思潮,作为哲学的内在冲动则是从新康德主义一直到胡塞尔现象学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胡塞尔的现象学劳作,力图摆脱哲学的实证主义化和心理学化,他的哲学创获被海德格尔正确地概括为现象学的三个基本发现: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  相似文献   

5.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6.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的小木屋毛萍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请人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托特瑙山就成  相似文献   

8.
后期海德格尔开始追问本性的语言问题,通过对走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对黑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解读,海德格尔指出,思想在倾听、思念、感谢中将原初的事情显现出来,而语言对思想的事情构成了规定。  相似文献   

9.
赫伯特.马尔库塞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影响。他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伊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不仅提出作为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始源性和整体性结构的 “烦”的概念来稀释胡塞尔意向性的认知成份并增强其价值色彩,而且从主客体相 统一的角度重新阐释主客体矛盾,不再像胡塞尔那样认定任何对象都是意识的构 成的一种产品,而断言意识实际上是其对象的产物,并据以提出解释的“循环论 证”,对胡塞尔的科学主义理论展开最具根本性的批判,如此表现对胡塞尔意向性 理论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就向他的马堡读者声明,胡塞尔在对时间的分析中毫无新意,如果这是一种对胡塞尔时间意识描述分析不忠实与不尊重的评述,那么德里达直接宣称,从现象学内部的他者与时间这两个视角可以使得意识现象学动摇并坍塌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怀疑其草率。德里达究竟有没有很好地理解胡塞尔时间观?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文本之比照与探究,重点讨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学说的解构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2.
晚年胡塞尔与后期海德格尔不约而同地都成了“危机哲学家”,但他们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本质和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在胡塞尔看来,随着“超越论的主观主义“对“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的胜利,现代实证科学将恢复它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摆脱它面临的危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要想摆脱现代实证科学的危机,就必须彻底抛弃整个现代哲学把自然对象化、把世界图象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早期数学哲学研究并非完全是心理学的,也有着逻辑理路。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提出的集合联结观点以及其对数、计数规则等的研究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同时,透过对胡塞尔与施通普夫的信以及弗雷格的批评对胡塞尔影响的研究,亦能看出将胡塞尔的早期研究等同于心理学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构造理论是现象学运动中一直被继承和坚守的重要思想。它开启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内在时间紧密联系。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与存在者和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都隐秘地继承了构造理论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从“存在”入手直切事物本体的“存在论———解释学式现象学”,这种回到原初经验状态本质直观的看事物的方式,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本文将试从海德格尔关于”在场”的思想角度出发来重新观照诠释中国古代画论,以期进一步更好的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画论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16.
伊瑟尔文本观的哲学资源主要来自于因伽登的现象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德里达文本观的哲学资源主要来自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二者与20世纪西方哲学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
审美对象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审美对象这一美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为起点展开从传统美学到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审美对象置于存在论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略论胡塞尔的理性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胡塞尔思想始终的主旋律是理性崇拜。早期胡塞尔推崇工具理性,后期胡塞尔则认为仅仅有工具理性还不够,还必须有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为此,胡塞尔呼唤形而上学,希望并坚信借此能把欧洲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但由于胡塞尔错将理性先验化和独断化,所以又最终陷于非理性主义的泥坑。  相似文献   

19.
视阈融合     
加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传统,创立了哲学解释学。他恢复了历史的合法性,批判了启蒙主义和历史主义中的错误,纠正了美学主体化的倾向。视阈融合是加达默尔的核心概念,在视阈融合中,解释者克服了特殊性,获得了更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以早期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分析为核心展开论述的。通过对存在的诠释海德格尔显现了其超越于传统主客时立的二元思维方式。以一种非对象化、非客观化的思维方式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从而显示其在哲学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