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2.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是教学这篇小说的核心所在。但是,多年来人们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女主人公的形象呢?笔者通过一节“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示范课,在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切磋中,对这个多层面、多元化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求享乐,她是虚荣的牺牲品在讨论中,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说道:玛蒂尔德不应该有挤进上流社会的梦想,是虚荣毁了她的一生。玛蒂尔德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嫁给的又是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这对她…  相似文献   

3.
对于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历来都有各种评论,主要的评价是说她爱慕虚荣。但笔者认为玛蒂尔德在爱慕虚荣之外,还有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的一面,其命运使人同情,性格更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4.
居斯塔夫·福楼拜所写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学界大多认为,虚荣的生活方式、肤浅的人生追求是导致爱玛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爱玛的人生追求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论证爱玛并非虚荣纵欲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女主人公追求虚荣,爱慕虚荣这一主题出发,分析了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集中阐述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和佛来思节夫人三人的真诚与善良。结合教学,强调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宽宏大度等人性之美,是当今中职学生所需要培养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6.
谁都知道《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部经典之作。但是你可曾想过,那位浪漫、虚荣又无法得到满足的女主人公和现实中的你我有多少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8.
有胆有识的新女性——郝思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飘》中主人公郝思嘉,她是一个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普通而特殊的人物,她的性格特征非常复杂,一方面表现了她高傲、自私、虚荣;另一方面表现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要求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尽管大多数文章对她是持批判态度,如有评论写她“高傲自负”、“刚愎自用”、“倔强任性”、“贪图虚荣”、“激愤妒忌”、“冷酷残忍”、“唯利是图”……但我认为她的后一方面的性格更具魅力,更体现出她是“一个火热的小叛徒”。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可谓是家喻户晓,大部分读者和材料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都定性为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积极妇女形象。文章将从几个被大家忽略的层面重新剖析主人公的品质特点并且探讨这些品格对职业学校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品《飘》中主人公郝思嘉,她是一个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普通而特殊的人物,她的性格特征非常复杂,一方面表现了她高傲、自私、虚荣;另一方面表现出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坚强不屈,顺应历史潮流。尽管大多数文章对她是持批判态度,如有的评论写她“高傲自负”、“刚愎自用”、“倔强任性”、“贪图虚荣”、“激愤妒忌”、“冷酷残忍”、“唯利是图”等等。但笔者认为她的后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更具魅力,更体现出她是一个潮流新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众多的读者对文中的主人公发出无数的叹息。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赞赏。  相似文献   

14.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代表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其实,她身上有许多曾经被人们忽视了的美德:第一,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诚实守信。捍卫人性尊严;第三。相濡以沫,携手笑对人生。“项链”既使她遭遇人生的坎坷。同时又使她逐渐走向成熟,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项链》的主题和主人公形象,一般认为是讽刺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露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的毒害。女主人公是一个爱慕资产阶级虚荣的形象。文章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了小资产阶级渴望摆脱贫贱处境、展现自身价值的欲求难以实现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了这种悲剧性遭遇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小资产阶级摆脱不了资产阶级影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1884年发表在《高卢人时报》上的短篇小说珍品《项链》,历来被当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在读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把作者曲尽心机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特·罗瓦赛尔这一光彩照人的文学典型概不例外地定位在小资产阶级妇女追慕虚荣、硬撑门面这种单一的价值向度上,就有些令人困惑不解了。难道她由“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惊悉丢失的是假项链”历经10年苦难演绎而出的悲剧,仅仅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好逸恶劳、崇尚虚荣等恶习的一个注解吗?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若我们转换视角,用时下蔚成风气的女权主义阅读策略来读解,势必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拿标题来说,莫泊桑选取“项链”为题就颇具匠心。一般而言,把项链看作女性饰物已是常识,然而  相似文献   

17.
《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通过丢失项链事件的突变,改变了人生,也改变了她本人的生活态度。作家在塑造主人公丢失项链的过程中,表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虚荣,而且呈现了她爱美、追求美、表现美的精神欲求,揭示了主人公内心坚定、踏实、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和达观,表现了她在特定环境下保持美好心灵的形象,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个典型,反映了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正>《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炫耀自己的魅力,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料项链丢失,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为偿还债务,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劳苦工作了十年,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以此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玛蒂尔德也一度成为“欲望与虚荣”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已近尾声,笔者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学生C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  相似文献   

20.
《少先队小干部》2010,(3):20-21
“虚荣女巫”是有“克星”的——她就是和蔼可亲的“朴实天使”。朴实,就是朴素、实在,一是一。二是二。“朴实天使”从来不美化自己,但是她天生丽质,所有正派的、正直的人都佩服她、崇拜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