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 ,然而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的采访时往往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和采访对象的回避而达不到采访的目的。如何把握舆论监督采访中的度是成功的关键。本文将舆论监督采访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 ,分别探讨在这两种方式中如何去把握采访的度。除此之外 ,文中还谈到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重视细节的处理以及遵守职业道德两个方面 ,认为不重视细节是现今舆论监督失度 ,造成差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遵守职业道德是进行舆论监督采访的前提和适度的根本保证。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全面把握舆论监督采访中的度。  相似文献   

2.
体验式隐性采访以其真实性、生动性等特点成为时下新闻采访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同时其现场的真实记录又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但因其没有法律地位,所以在选题、制作时都要运用好技巧,把握好尺度.本文在这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强调记者主体意识的积极介入,但记者应注意介入的限度,正确把握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使采访行为超越道德底线,不能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新闻理论和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与运用“底线”,透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关系,指出公共利益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和适度原则是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从而为找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4.
恰当地运用隐性采访,能够在新闻监督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旦处理失当,便很容易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法律问题。因此,记者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地把握好“度”,以避免“过度”、“过热”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既要在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揭露问题,又要维护媒介的声誉和监督的尊严;既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度,又要尽可能地回避法律禁止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得来的唯一途径就是采访。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形式。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是为了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为了反映新闻事件真实的需要,不属于新闻侵犯隐私权范畴。  相似文献   

7.
结合亲身经历的一次成功的电视隐性采访实践,分析了电视隐性采访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独特作用、适用范围和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情理等原则,警示电视工作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愿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两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本文就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求找到提高新闻采访的成功度.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的新闻采访活动,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面起到了公开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方兴未艾,但我们须冷静思考隐性采访“热”的原因,看到其中的隐患,谨慎操作,始终保持清醒的自律意识,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隐性采访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新闻满足人民知情权和代表人民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所必须采用的、获取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手段,具有其合法性。公共利益至上是隐性采访的合法依据;采访对象及其行为是否受法律、法规保护,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是否符合社会公德和惯例是记者衡量自己隐性采访是否越界的一个重要标准。记者必须有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和献身新闻事业的敬业精神,才能实施和完成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在新闻界越来越受欢迎,但也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其合法性的争议。隐性采访有其存在的法理支撑及法律基础,是一种合法权利,但它也有诸多法律禁区。隐性采访极易引起纠纷,其中以隐私权为最。要对隐性采访加以规范,使其更加有利于我国新闻业及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将很多暗箱、黑幕探了个通通透透,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但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的接触,实施过度容易与公民的隐私权发生矛盾。因此有必要对隐性采访这一做法进行法律上的研究,明确其应有界限,以期完善新闻法制和保障依法开展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8.
许璐 《华章》2013,(25)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式备受记者青睐,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泛用,也对社会风气、社会公众以及媒介自身等方面造成了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新闻法规,建立和完善媒介自律体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性对策,以期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能正确使用隐性采访,使隐性采访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今,在新闻媒体上使用偷拍偷录等隐性手段进行采访比较普遍,已经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  相似文献   

20.
播发批评性报道,是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如何在采、写、编、发等环节中,把握好批评性报道的“度”,不仅仅是这一重要手段得以完美有效实施的前提,而且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性质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