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创造教育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视野,注重情商的培养,从而造就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社会造就出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创新学习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创新学习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以及进行创新人格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素质的重要阵地。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是迫在眉捷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能力,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其具有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善于迁移和设想的强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时代的呼唤。一、化学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的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创造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在这当中,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则成为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因而,分析与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换,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对有力地推动考试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特…  相似文献   

6.
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生物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  相似文献   

7.
严永红 《教书育人》2012,(28):67-68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创新人格的关键。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小环境,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归属地,营造提倡创新、乐于创新的班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激发创造潜能。因此,班级管理要创新,班主任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优秀创新型人才,这是学校教育奋斗的目标,也是班主任的奋斗目标,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什么是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意识开发、创新精神彰显、创新能力强化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8.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刨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学应从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培养学生意志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刨新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9.
梁迪 《高教论坛》2002,(5):64-67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的“五解放”教育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其实质就是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以“五解放”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全方位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更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全面张扬,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语文是基础教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创新人才还具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及个性心理结构。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增强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1.创新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主体模式,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工程的重要基石。2.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潘玲玲 《考试周刊》2013,(17):121-1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已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现阶段中职学校化学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教学都是预设的,是绝对正确而且永恒的,都需要强制性记忆,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加与改进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学风,以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造就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创造人格等创造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心理素质应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创新环境的创设,创造性教师队伍的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人格的培养,实施创造性教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 :“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为创造而教 ,学生为创造而学。说到底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的语文 ,因其综合了科学性和人文性而成为最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学科。本文试从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的培养三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造个性的培养所谓创造个性品质是指创造者在进行创造活动时 ,在精神、智力、意志、人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 ,如挑战性、开放…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本文探讨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以培养创新为目标的化学教学。一、化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所谓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进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化学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根据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化学创新教育要重视做到以下七个结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辩证思考,要求我们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竞争机制。这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