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均》是方以智的哲学代表作,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具有完整性、集大成倾向和鲜明的经世色彩。《东西均》代表着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度总结,对中国近代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会宜编》是汇编方以智所撰各种会通性质的论著的总名,《性故》是这类著作中的一种;“性之本来”是方以智使用“性故”一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他著《性故》的目的,是在合观诸家性说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关于人性的认识。方以智的性说,属于“性一元论”,这表明他的性说同样具有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试评方以智对“謰语”及联绵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方以智《通雅》对“讠连语”的研究,认为方以智在古汉语联绵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方以智将其“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训诂原则用于联绵词研究,抓住了联绵词的本质之所在,联绵词研究自此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方氏把联绵词放在特定的词义系统中考察,进入同源联绵词研究领域,拓宽了联绵词研究的范围,有启发后学之功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的《通雅》已广泛运用“考古”、“审音”的方法研究古音。考古包括考析古书异、历代反切、声训、方言、韵脚字、金石古异体、谐声字等,审音包括审辨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元音的舌位前后高低与唇形圆展等。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阮大铖两大家族世居桐城,向来友善。但在明季崇祯时,因阮大铖为阉党余孽,名列“逆案”,遭复社清流痛恨;而方以智加入复社,劝钱澄之退出中江社,彼此怨隙遂生。复社刻《留都防乱公揭》斥逐阮氏,阮以为方氏主谋,且与复社势同水火。当方以智父方孔熠系狱,阮幸灾乐祸。弘光初立,阮一朝得势,立即捕杀复社成员和方以智,以报私恨。二人的恩怨,其实是阉党势力与复社之间不可调和的党争延续和矛盾逐步激化的反映,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小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训诂学。他在训诂材料的运用上,广稽金石材料、征考方言俗语、参取笔记小说;在训诂方法上,方以智最大的成就是因声求义,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原则,并以此在联绵字研究、破通假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8.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成就显著。史书就记载其"生有异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后天所接受的教育。方以智12岁时母亲病逝后,仲姑方维仪"俨如人师",抚养并教育方以智成长成才,并亲授学问,对方以智影响至深。方以智视之如母,为之刻集,感念其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10.
《通雅》蕴含着丰富的通变思想。方以智治学广搜博采、穷源溯委,考古决今求创新,并会通中西,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通变精神。这种学术上的通变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也反映出明中期后学术变化及西学传入时的时代特征。认识方氏治学精神,对把握方氏学术、学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具有明确的语音时地发展观,善于运用音理来探求语音的声、韵、调,对古音中的唇音、舌音等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同时对时音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徐芳与方以智为同年好友,于1640年订交。明亡后,徐、方二人因心向故国,不仕清廷,皆成为遗民僧。逃禅后,二人在困窘之际彼此诉苦、互相慰藉。徐芳数次襄助方以智修建精舍、刻印著述。徐芳还屡次劝说方以智逃名,从而全身远祸。此外,二人不仅互赠诗文,还多次共谈异事。  相似文献   

13.
刘向、刘歆是我国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校阅了汉宫室先秦至西汉的藏书,撰写了《别录》一书,成为我国图书目录学之祖。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对藏书作了分类,写成了《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学著作。  相似文献   

14.
枞阳浮山历史上曾以佛教驰名,尤华严寺最著。方以智于明亡后被迫逃禅,晚年主江西青原道场,纂修《青原志略》,但心中日益萌生归乡终老之意:而家乡官绅父老亦热切期盼他回乡兴修华严寺,重振名刹。方氏虽是应允,派其弟子山足兴斧先行浮山料理,但本人因粤难突发而逝。终未遂愿。他虽名列华严寺第16代住持,却未一日入寺坐堂说法。考其史实,于研究方以智晚年行实与佛教思想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别录》、《七略》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也对于当时的汉代学术发展影响颇深。文章从《别录》、《七略》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两部书对汉代学术中古文经学的兴起、今古文之争、学术道统等热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的坎坷人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哲学思想。青年时代,方以智把唯物主义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众多的唯物辩证观点;晚年处于大变革逆境中,遁入空门,深受佛学影响,由唯物主义而转向唯心主义,但也提出了“必重实学”的观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复杂表现,是明清之际各种社会矛盾的反映,也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关气象学方面的内容涉及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以及应用气象学等分支。方以智不仅继承发展了前人通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干预天气现象的理论,还批判地吸收融会了当时西方传入的大量科学知识和观念,借鉴了西方的"三际说"等气象理论,形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然哲学气象观。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详细考证了佛经目录《众经别录》的撰著时间及体例,并着重论述了《众经别录》在目录学以及佛教文献分类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详细考证了佛经目录《众经别录》的撰著时间及体例,并着重论述了《众经别录》在目录学以及佛教文献分类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理解《庄子》,体现了当时讲究会通、崇尚实学的学术趋向,都具有《庄子》诠释史上大量著作所具有的以儒解道,会通儒道的特征。从他们在诠释二家庄学的要旨中的差异又可以看出儒道会通的可能与分际。二家的解《庄》也表明,一个文化传统内部不同的小传统之间以至不同的大文化传统之间如果可以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视域的融合也必须要有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