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保型生产生物柴油的酯化装置(专利号:ZL200620149130.2)。该装置用植物油及废弃动植物油脂作原料,是生产生物柴油的核心设备,主要包括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和液体分相分离器。酯化反应器主要由罐体、进料口、出料口、电动搅拌器、加热装置、催化剂加入口组成;  相似文献   

2.
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与植物油供求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所利用的原料资源归纳起来主要有植物油脂、各种废油和动物油脂,而植物油是目前世界上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主要原料。随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包括欧盟、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在内的世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生物柴油产业快速发展,致使CBOT豆油价格持续上升,而且面临继续上升的巨大压力。我国植物油供给严重不足,直接和间接进口植物油占中国植物油总供给量的比例已达到56%,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植物油只能依赖直接大量进口,这将进一步加剧世界植物油市场的供求紧张局面;受世界植物油价格的上升,增加了生物柴油生产成本,使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面临风险。为此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特点,制定长远的生物柴油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生物柴油原料多样化,并合理引导生物柴油行业投资,以实现中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餐厨废油(Waste cooking oils,WCO)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这种资源化利用餐厨废油的途径不仅有效降低了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还可缓解生物柴油原料与粮争地的矛盾。但用餐厨废弃油中游离脂肪酸、水分和其他杂质含量高,对生物柴油的产率有明显负面影响。文章介绍了近几年以餐厨废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概况,分析了催化法和非催化法的特点和研究发展趋势,分类介绍了所用的催化剂,为利用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的探索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柴油主要以植物油脂、动物油酯、废餐饮油等原料通过酯交换法来生产,但成本过高,且与其他产业竞争原料.将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糖化发酵培养高含油脂的酵母、霉菌、藻类可获得更多的生物柴油原料.如果能够大规模培养获得可以在湖泊,海洋生长的绿藻、螺旋藻,微藻、小球藻等,替代动植物油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将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各种海洋、湖泊高产油脂的藻类菌种筛选培养,油料树种的大面积种植,纤维素、半纤维素糖化后高产油脂的酵母,霉菌,藻类的发酵培养,均是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餐厨废油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利用餐厨废油合成生物柴油可有效降低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文章介绍了餐饮废油为原料合成的生物柴油可能含有的杂质,分类综述了这类生物柴油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专利情况,并展望了潜在的工作方向,为利用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的探索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物柴油制备在当前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其在世界范围内都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广泛推广。目前,欧洲生物柴油制备主要以菜籽油为原材料,美国则以大豆油为原材料,而在本国往往以废弃油脂作为材料进行提炼。随着对生物柴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文冠果也富含5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油脂,随着这一生物材料被实验室发现,大大推动研究文冠果的生物柴油研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3)
废弃油脂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将会对于我国今后的能源再生和再利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阐述微波辅助固体酸催化废弃油脂合成生物柴油实验入手,在这之后对于实验的结果和工艺的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众科技》2009,(1):9
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和饲料,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它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这吸引了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GI)的注意。2007年美国调查数据显示,大豆估计可占据80%的生物柴油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10月30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是全国首次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从公交车到环卫车,再到社会车辆、未来的船舶用油等,如何在实现闭环管理的同时,让"地沟油"有个市场"出口",就成了狙击餐厨废弃油脂回流餐桌、保障食品安全的"舌尖大事"。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因为民众终于看到了"地沟油"制成的生物柴  相似文献   

10.
生物柴油研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可替代柴油的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研究及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生物柴油的优势及生物柴油制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对我国石油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展望了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柴油产业的开发应用现状、生产技术进展及各国发展生物柴油的相关激励政策,最后展望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由他发明的“节能环保型生产生物柴油的酯化装置(ZL200620149130.2)”、“节能环保型生物柴油粗酯精制装置(ZL200820136768.1)”两项用于生产第一代生物柴油的专利技术荣获第九届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发明金奖。  相似文献   

13.
微藻具有含油量高、易于培养、单位面积产量大等优点,被视为新一代的、甚至是唯一能实现完全替代石化柴油的生物柴油原料。本文综述了微藻及国内外生物柴油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藻基因工程改造对微藻生物柴油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纽约时报》消息,一种从大豆或饭店回收的油脂中提炼并生产出的名为生物柴油的能源越来越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这种柴油可作为汽油的替代品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而且较汽油燃烧更充分,具有提高能源利用率、减轻尾气污染等优点,犹如炸鸡的气味远比汽油燃烧后的味道好闻。更为重要的是,生物柴油将减轻美国对海外石油进口的依赖,减少消费者由于油价波动带来的损失。据悉,美国一些大的能源用户都开始引入生物柴油代替汽油。包括美国军队、邮政服务系统以及几十家客运公司,生物柴油的消耗量都占其能源消耗的20%以上。全美生物柴…  相似文献   

15.
《大众科技》2009,(1):2
两碗柴油火苗,一碗油色发黄,冒着烟雾;一碗油色发亮,静静地燃烧。前者是普通柴油,后者是用小草、山林果实、高油微藻和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这是近期内蒙古科技厅组织有关单位在包头稀土高新区现场观摩金骄集团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试投产的一幕。这一我国首套生物柴油生产线试投产,标志着我国的生物柴油从高技术示范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变有害的“地沟油”为高附加值的航空煤油,这一梦想已不遥远——中国石化以多种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采用自主开发的加氢技术、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条件,在国内首次生产出符合航空煤油要求的生物航空煤油产品,其质量及工艺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技术水平。中国民用航空局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受理中石化研发的1号生物航煤适航审定申请。  相似文献   

17.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发展生物柴油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和政策:开展资源调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技术研发;培育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疏通销售渠道;制定生物柴油质量标准和生物柴油标准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处理好国内几大石油公司之间及其与民营企业、其他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物柴油是良好的石化柴油替代品,是一种较为洁净的合成油。其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提取方式容易、成本低,良好的环保性、安全性和通用性等优点,因此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生物柴油的研究、发展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就我国而言,生物柴油是我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生物柴油行业在我国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生物柴油的研究意义和原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2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新型能源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眼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物柴油就是这样的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其本身具备了多种优势,相比石化柴油燃料,生物柴油的使用更符合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本文介绍了生物柴油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外应用生物柴油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生物燃料,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可持续能源,正引起全球关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生物燃料提供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可能性。技术进步推动了生物燃料从依赖食物作物的第一代向利用非食用生物质、藻类甚至基因编辑和纳米技术的高级形态转变,这不仅表明了技术的革新,也反映出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深入考虑。生物燃料的分类新型生物燃料的分类展示了从传统能源向更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在这个领域,生物燃料按其生产顺序和原料类型划分为四代(图1),每一代都代表了技术的演进和环境考量的深化。首先是第一代生物燃料,主要由食物作物如玉米、甘蔗和大豆生产,通过发酵或提炼过程转化为乙醇和生物柴油。这一代生物燃料的生产过程简单,但由于与食物供应竞争土地和资源,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