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兴象”是盛唐文学理论家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本文以理论与创作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殷番的“兴象”说进行研究。从创作主体入手。对“兴象”说进行重新阐释,殷璠“兴象”说的理论内涵是指一种带有盛唐诗人审美特征的具有诗人深厚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并且具有感发性、语言凝练自然的审美意象。“兴象”说对于矫正齐梁浮靡文风和总结盛唐时期诗歌总体特征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又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具有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歌中情景关系的演变,从景色的描绘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先秦阶段的比兴点起,其次是六朝的细致刻画,最后是大历时期的涂情设色。大历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则是盛唐诗歌艺术高峰过后,"人工"艺术品之中的典型性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情景相谐范畴内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新阶段。扩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中广义的情景交融,先秦时已有萌芽,汉魏时期进一步丰富,到唐代已高度完善。狭义的情景交融,即唐代诗歌中形成的情景关系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南宋严羽以“气象”二字概括盛唐诗歌的精神风貌与美学特色。人们认为,盛唐气象是当时文化精神在诗歌领域里的显现,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是盛唐气象的主调。然而,既然盛唐多元文化互补调和共同支配了那一时代诗人的行为出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那么盛唐气象自然也应包蕴着其它文化基因。道教文化曾是盛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盛唐气象的形成,也应该注意到道教文化对盛唐诗歌艺术风貌的影响。笔者认为盛唐诗歌中充满人生乐观和富于艺术想象与道教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试对此作粗浅探讨。                …  相似文献   

6.
诗人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期卓然而出,自成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濡染盛唐风韵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从韦应物诗歌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诗风的延续以及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韦应物诗歌和盛唐气象的某些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后,唐诗创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而在此时的江南吴中地区,却活跃者一批身份各异的诗人,他们以诙谐善辩、潇洒自适、放荡不羁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当时笼罩在盛唐诗歌阴影下的中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大历、贞元后的中国诗歌指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皎然《诗式》中的“三格四品”说正是对“吴中诗风”的理论总结,它的形成、内涵和“吴中诗风”是紧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吴中诗风”,不能不对皎然的“三格四品”说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宋、明时代起,叶梦得和严羽就提到盛唐气象,但界定都比较游离.20世纪50年代后,林庚对盛唐气象作了富于诗意的阐述,这对人们研究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具有开创之功.之后,学者们围绕盛唐气象的内涵、外延以及形成的原因等,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论争,从而促进了盛唐诗歌研究的繁荣.本文按年代的先后,描述了这个论争的大致过程,以求得对这个论题学术演进的揭示,并指出盛唐气象研究在未来应该侧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瀚海中,并立着两座光焰万丈的高峰——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天才,不仅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的高度艺术成就,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风格上,二人各有其鲜明的特色,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沉郁悲  相似文献   

12.
身处初盛唐诗歌革新历程中的张九龄,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精神,但与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不同,他则大力标举陶渊明,成为唐代第一位真正理解、全面接受陶渊明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诗人。他的诗在主题、意象、结构、语言和风格上都与陶渊明诗文达到了高度相似。张九龄这种审美兴趣,极大地影响了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这样,他既弥补了陈子昂的理论缺失,又为唐诗的发展演进注入了真淳、自然的美学内涵,继陈子昂之后进一步涤荡了初唐宫廷诗风的板重雕琢,有力地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钟嵘的“滋味”说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古代诗论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范畴揭示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滋味”说不但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批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今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4.
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将盛唐时期优秀的诗歌著作大多都纳入其中,他选取诗人孟浩然诗歌共六首。他品评了诗人孟浩然的诗风和生平,摘取了诗中的句子进行赏析。故文章以殷璠选取的几首孟浩然诗歌为蓝本,以小见大,探讨孟浩然诗歌的审美内涵及产生原因,并探讨孟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歌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九年(713-765)时期的诗歌。盛唐诗歌在经历了初唐的起始和发展后达到颠峰,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本文通过对盛唐时期唐诗作者的地域分布和他们中进士的人数,以及他们的诗歌流派这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来看此时期唐诗的繁荣情况。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时代强盛的最重要标志,盛唐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盛世之巅的最本质因素.即是高度和谐。盛唐文化的这种和谐的核心要素,是其它时代和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比较李杜而言.王维诗歌似乎更能够体现盛唐盛世的社会本质。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成熟,是意境的生成,以此观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王维生当盛唐盛世,其诗以意境创造的“极致”,实现了对盛唐盛世的最本质、也最传神的艺术传载,创造出超以象外的艺术极境,孕育了中国艺术最纯正的和谐精神,成为和谐美的最生动标本.成为艺术再现盛唐盛世的诗歌经典。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文学思想反映了唐代诗歌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色。他总结了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经验,又开启了中唐诗歌创作的先声,从理论上作好了从盛唐到中唐发展的准备。如果说,盛唐的诗歌理论主要是提倡任情率真、质朴自然的话,那么,中唐的诗歌理论的主要倾向则重在讽喻。盛唐追求任情率真、质朴自然,与之相联的是倾向于理想主义,倾向于抒情,倾向于虚,重天赋;中唐重在讽喻,与之相联的是倾向于反映人生,倾向于言志,倾向于实,重功力。杜甫则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8.
唐人编撰的诗歌选集《国秀集》,因其所选诗人绝大多数是盛唐普通诗人,长期以来,对《国秀集》的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以《国秀集》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盛唐普通诗人及其诗歌。“盛唐普通诗人”,因其是“盛唐的”,故其诗歌具有盛唐诗歌的某些特征;又因其是“普通的”,故其诗歌又具有不同于盛唐著名诗人诗歌的地方而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前后,信阳诗歌队伍逐渐成为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一支生力军,许多诗评家、学者常常以“信阳诗歌方阵”名之。信阳诗歌的地域性特点与整个中国诗坛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探讨“信阳诗歌方阵”的诗歌特征及繁荣原因为中国当代新诗的低迷状态寻找借鉴大有裨益。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四个方面概述了信阳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清代女性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但闺秀们也涉足其他文学领域,尤其是文学批评在女性的文学活动中相当突出抢眼。王端淑在《名媛诗纬》中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前代的文学理论进行反思,对闺秀文学理论进行总结,赋予了秀——这个男女都适用的诗学话语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具有女性特色,成为闺秀诗学的核心审美范畴,从而使清代诗学展现了不同于前代的风气和特色,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真正丰满完备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