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这样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作者是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封建官场上,唐英能做到不与世沉浮.唯读书自乐.确属难能可贵。“除却读书都让人”,只此一句,直入我心扉,人生在世,至乐之事莫如读书。  相似文献   

2.
经常听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读书时,在书中圈圈画画,写下评点,多摘录,勤积累。这种方法对那些已经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无疑是合理而必要的.但如果对那些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这样要求。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读书是负担的感觉,从而更怕读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朱华贤 《天津教育》2006,(10):55-5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教师问学生:“周总理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思想和“书香校园”建设是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读书思想的内涵有: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学生精神发育最重要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科学性、系统性、终身性和实践性是其读书思想的重要特征.他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并形成了苏氏“书香校园”的特色,即“书香校园”建设与其核心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并成为实现其核心教育理念--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多元智能理论为开发、光大每个孩子的智能特长提供了依据,而"主题性阅读"则以阅读的方式将这种理论演绎成真实的校园风景.建设北大街小学的"主题性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智能特长,选择阅读的主题,进行指向性阅读,学生通过读书以及参加系列读书延伸活动.将自己的特长智能打造的更加出色."主题性阅读"和系列读书所创设的读书氛围使学生爱上阅读,从而将阅读欣然悦纳为自己美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职能的转变和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两大方面,阐述了改革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有重新抬头的趋势.本研究分析了出现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主要为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学费的增长速度超乎寻常,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利益受损较大的贫困家庭阶层较以前有所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大学毕业生工资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市场化改革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强化了阶层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根除"新读书无用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克宇 《甘肃教育》2014,(14):88-88
正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群,不爱读书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值得我们深思。一、当下教师不愿读书的原因分析一是没有读书环境。当今社会,没有一种良好的读书风气,相当一部分人都将空闲的时间消遣在牌桌麻将、喝酒应酬上,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躁。另  相似文献   

9.
酷爱读书是路遥这位作家研究,探索艺术规律,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0.
“以意逆志”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它源于孟子,经过东汉赵岐与北宋孙炎的丰富和发展,成熟于南宋朱熹。朱氏认为“逆”是一种复杂的等待方式,“以意逆志”既是一种诠释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以意逆志”的运用,解决了很多经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一项在中县的田野工作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讨论了近年所提出的"读书无用"的概念,主张把握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宏观社会结构和教育机会分配格局的变化,并以此解读农村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本文借助布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将农村底层居民对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认识看作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内化为个体倾向系统的结果,并尝试用"读书无望"这一概念概括农村底层居民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本文特别强调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容易转变为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主观"期望"的分层——对将来教育成就和社会流动终点的阶层化判断,提出要关注转型期社会结构不断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师,我要读书!"台上生动的演出感动着下面每一位观众.台上的小演员亮亮演的是自己的故事,台下观看的则是他的同学.可是谁会想到亮亮一年前还是行为不良少年,差一点儿要进工读学校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存在着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读书权、选择权、想象权等被无情地剥夺了的现象。学生成了教师的奴隶、学习的奴隶!不还学生学习之权利,何以体现“学生是主体”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奢望。下面谈一点教学中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读书兴农”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若要使此项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学考试,作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受到普遍重视。自考,顾名思义是通过自己学习,来应对考试;自学,就是通过自己读书,把握教材,获得知识。怎么读,如何学,这是广大考生应认真思考、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考生是有“书”在手,却不会“读书”。往往是书一到手,便从头到尾不假思索地“生读”“活吞”,结果是满脑浆糊,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留在家中读书,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7.
每次听完课,我都要问那些参与了课堂活动的同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更会读书了""我更会表演了""我能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了"……再问其他的一些同学,也每每听到:"我还是不会读书""我还是不会表演""我还是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中围绕“读”做文章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读”的水平呢?采用范读、领读、仿读……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严格按正确的英语读音规则训练“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习惯;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读”,树立与形成“读”的模式与构架,把“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课外活动,创造更多的“读”环境;分析句子读法,教授读书技巧,加强对“读”的指导;通过计时读,以“听”正读、练读等方法,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自能读书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灵活而有效地选择各种阅读方法 ,从而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能力、目标、任务等以及对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自能读书的关键是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四环节教学方法是 :一、传授必要阅读方法的知识。二、进行自我诊断、制订阅读治疗方案。三、交流认知体验 ,发挥“范型”作用。四、广泛阅读、大量实践、扩大认知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