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小题·大做     
昆曲之美记者:从1980年代起,你就为推广昆剧做起了"义工",在海内外推崇"昆曲之美"。昆曲最让你痴迷的地方是什么?白先勇:昆曲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是一种综合的精致的优雅艺术。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我国对昆曲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昆曲为点,多角度地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深层次地剖析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高水平地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及机制。  相似文献   

3.
昆曲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百戏之祖"。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传承保护的力度,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与范围,对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模式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当前的情势,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旨在完善保护昆曲,为今后开展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首批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在21世纪初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观注。如何保护和推广昆曲这份瑰丽的遗产并使之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课题之一。以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使命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以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推广昆曲。  相似文献   

5.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昆曲活动中心渐渐移至上海,使之成为近代昆曲活动的大舞台。江浙移民为上海昆曲活动的中坚,并给予昆曲鼎力支持。他们的活动,一方面,源于移民情结,虽然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还源于昆曲自身的特性。从昆曲在近代上海的状况以及江浙移民与昆曲的关系中,可见上海既以“洋”为时尚,又以“海”之包容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高婷 《父母必读》2022,(1):69-71
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600年历史,享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国家著名昆曲演员邵天帅,在童年时代,于舞蹈班中学基本功的时候偶遇北方昆曲剧院的张志斌老师,张老师对她说:"你很适合学昆曲."那也是她第一次听到昆曲这个...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重视艺术教育,提出了"艺术之环境""知情意统一""艺术的兴趣""艺术教育献身"等理论观点。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开展幼儿园昆曲特色教育:创设昆曲特色环境;调动幼儿对昆曲活动的兴趣;开设昆曲园本课程;提升教师昆曲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2,(Z4):70-73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首批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项目。  相似文献   

9.
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昆曲被喻为"百戏之祖",也被联合国授予首批"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梁辰渔的<浣纱记>是一部典范之作,它对昆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昆曲男旦创造了表演艺术的辉煌,但"传"字辈艺人之后出现了七十年余年的断层.如何恢复昆曲男旦表演,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完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昆曲继承与发展不得不正视的严肃问题.恢复昆曲男旦表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遂昌"昆曲十番"是全国罕见的一种用民间乐器演奏传统名剧昆曲曲牌的器乐演奏形式。它的起源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积极传教昆曲和创作《牡丹亭》有着密切的联系。"昆曲十番"经历代艺人的不断传唱衍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可观赏性,可谓是一项民间艺术瑰宝。文章对遂昌"昆曲十番"的生态现状与当地保护措施进行实地调查,以期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使之能健康地延续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昆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通过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先生的亲历口述,对昆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双思凡》70年前创作历程与当下传习、复排记忆进行文本的呈现,反思当下昆曲传承发展寂寥的现状,从而引导社会群众正确看戏、听戏、学戏的审美价值取向。深深体会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之精神,用心领会感知昆曲艺术古人之情怀,这也正是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于当代的一种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13.
在扬州颇为流行的昆曲对扬州清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唱腔上来看,扬州清曲学习了昆曲的"依字行腔"、"连音变调"和"三部切音"法等;从曲牌上来看,扬州清曲吸收融合了昆曲的一些曲牌;从曲目上来看,扬州清曲借鉴了昆曲的代言体。  相似文献   

14.
昆曲的源头、历史和可持续发展——读评《昆曲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曲被推崇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工丽典雅、浓郁醇厚等艺术特点,故研究者甚多.在此基础上,杨守松历时5年之久,磨出了<昆曲之路>,有三个成就:一是将昆曲的源头追溯到唐代的黄幡绰;二是以最大的篇幅论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间昆曲的三起两落;三是回答了昆曲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必须实行五大互补:实行传承和创新互补、正规训练与业余培训后继人才互补、编剧创作和昆曲研究互补、政府对昆曲的支持和民间对昆曲的赞助互补、大陆弘扬昆曲与台港及海外华裔和外国人弘扬昆曲互补.<昆曲之路>实现了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为今后的昆曲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昔日辉煌的昆曲因缺乏变化和发展,最终在"花雅之争"中败给了花部乱弹。时至今日,大众的审美品位,依然与昆曲高雅的格调格格不入。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节奏、文雅晦涩的唱词,难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昆曲曲牌联套体结构形成的昆曲严格的程式化模式特征相对于歌剧音乐的自由、动态的变化发展模式显然缺少变化性和动力感。这种固定程式化的表演模式。西方歌剧的发展变化及其改革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葛恬 《鸡西大学学报》2013,(7):102-104,135
近代中国,因西方文化的介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经典戏曲昆曲曾经历衰落和黯淡。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杭州数所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浙江大学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昆曲所持态度的研究,从对昆曲的了解水平、接受态度、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昆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昆曲从苏州传入扬州并落了户。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的昆曲家班主人、艺人等与外界交流频繁。近代扬州的昆曲以曲社为主要载体,在与各地绵延不绝的交流中继续发展。可以说,昆曲在扬州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交流,其在扬州的发展史是中国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8.
昆曲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最后遗存,它拥有文化和文学上的"合美"意义。它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向世人展示它的美之所在以及宣告它在艺术中有着无可厚非的雄踞地位。本课题正是受昆曲的呼托,对现代昆曲所呈现的美及其地位予以探讨,让新一代的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这一艺术界的国宝,它已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假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中外文化的又一座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14年开始,在教育部的引领下,我们策划开设了"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学分课,一共包括五门课:"艺术与审美""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伟大的《红楼梦》""敦煌的艺术""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其中,"艺术与审美"与"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两门课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系列课程由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的领导同志提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具体组织,互联网企业"智慧树"全程服务支持,体现了政府引领、  相似文献   

20.
"虎丘曲会"是昆曲繁盛的标志,它的产生、发展、高潮和式微是同昆曲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综述",拟全面梳理近三十年"虎丘曲会"研究成果,一方面以此来管窥昆曲演出史研究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整理学界对"虎丘曲会"的共识和争议之处,以备深入探讨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