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轼书法审美追求“适意”与“无法之法”,追求创新,并把深层“意”推向高峰,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本位。苏轼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业绩并超越前人的窠臼,是宋尚“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坛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
魏晋士人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对当时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为学理依据,探讨了魏晋书法"简约自然"的审美意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六朝书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家族书法队伍的出现;简札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的书风;书家、书论多。六朝书法的美学追求是:追求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韵致美;骨、筋、肉美学范畴的提出;六朝美学中“类比”、“品藻”之风很盛;“意在笔先”说的提出;对“工夫”的重视;六朝书家、章更多地受道教、玄学的影响,书法字里行间有清气。六朝书法树立了个性价值的典范,书法美学追求有别于前及后的风度。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人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传统流派,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价值。然而,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古代文人书法的元素和风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当代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古代文人书法缺失现象,提出加强古代文人书法传承和融合、增强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教育和文化自觉等解决方法。同时,分析当代书法艺术家采用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以及如何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望当代书法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情态,概括出当代书法文化意趣的大众化、形式化、多元化特征,论述了当代书法文化意趣的三个内涵:即精神的书法、审美的书法和浮躁的书法。从而肯定了当代书法将给未来书坛予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尽管书法思想观念、书法审美追求随着时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都有发展变化,其技艺却不存在新与旧,也不存在超前与落后的问题,其本体是恒定存在的.书法本体的恒定性取决于汉字何以具有产生书法的独特条件.书法作品能揭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识,书法创作是以富于变化的笔墨点画来组合成结合体,是在记忆中的临帖作品的重构,是作品装裱形式和对立统一规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众所周知,而他的书法思想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并没有完整的书论传世,但根据他现存的零散言论、书法实践以及人们的传述、评论等相关资料,可以明了他的审美追求,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求新求变,不仅力变古人之法,而且不断超越自己;求便求畅,努力追求最能表现自我,最便捷最流畅地抒写心灵之法;求秀求媚,努力创造与江南地理文化更相一致的书法风格;求一意贯之的创作境界,追求创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他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了东晋中期社会风貌、书法审美趋向的转变,而且也是深入理解"二王"异同等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和前贤一次次对传统的回望与对话中,在技法的更变、审美的流变里,传承东方艺术精神动态发展的审美秩序,我们努力地寻找与前代不同的书写方式和审美特色。当代书法在中国社会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书法艺术领域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在经济、文化不断复兴的背景下,探讨当代书法发展的方向。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辨析书法发展中"破"与"立"的关系;其次对当代展大书写的背景和方法进行表述;最后谈到融合,融合也是当代书法发展有效的途径,寻找新的融合,就是寻找书法发展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望当代书法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情态,概括出当代书法文化意趣的大众化、形式化、多元化特征,论述了当代书法文化意趣的三个内涵:即精神的书法、审美的书法和浮躁的书法。从而肯定了当代书法将给未来书坛予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甲骨文书法是甲骨文书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二十多年来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大影响下 ,当代甲骨文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本文借助对“接纳”与“进入”这两个概念的实现和未来进展之追踪 ,阐述了当代甲骨文书法非常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旨在说明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 ,只有首先回归、体验先民集体无意识创造出的商周甲骨文书法 ,继而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甲骨文书法的审美创造 ,实现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新的价值指向)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书卷气和抒情性。林纾书法审美趣尚、书法论述和书法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黎东明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者和创新者。通过具体地阐述黎东明古、今、验、形、神、气的书法教学理念,探讨了在临帖过程中运用形式构成规律的理论依据,以及形式构成规律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详细分析了《石鼓文》单字的空间造型练习、《张迁碑》教学示范、《曹全碑》教学示范,将其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的教学特点展现了出来,指出形式构成理论融入书法教学中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写和掌握字帖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传统书法进行当代性转换的重要转换器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学习的精神"境界"以及"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心画"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在所见的古代诗文墨迹,人们基本将其当作书法艺术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代文人无论是记言记事,还是作诗作文,其书写的墨迹原本是应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所要传达的信息借助文字予以彰显。从作者书写的动机和书写之后形成墨迹的功能来看,这些墨迹首先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其次古人将字写得好看些;再次由于印刷技术和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出现,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它最初的文本——书写墨迹,则被当作另一种审美形式——视觉艺术了。因此,当代所谓书法艺术,自作诗文甚少,人们欣赏书法作品,亦基本不读文字而只看墨迹是否"好看"。如此以来,书法的文化性、文学性日渐式微,其形式美感日益流行,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作品的产生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作品的价值和潜能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获得最终认可和升华。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鉴赏者的审美过程其实是心理上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过程。书法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受书法艺术形式客观特殊性和鉴赏者的主观艺术素养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书法艺术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可以养成读者独立的艺术判断能力和更高境界的艺术享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灵韵”概念,从本真性、宗教膜拜、心理审美距离三个方面,来探讨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书法艺术,以期揭橥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8.
书法受当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利益影响,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书法创作的风格与方向,这就形成了特有的“展厅效应”。“展厅效应”引导了审美形式变化,而它所承担的文化内涵也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架构中核心地位的形成是文化长期选择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及审美取向上的原因,又有人文、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书法艺术的“表情”效用、实用性以及传统书法主流创作群体的身份特殊性是最主要的原因,三者的结合扩大了书法的文化影响力,促成了书法的核心美学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