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     
前言:戴望舒是现代诗坛上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他被30年代现代派奉为"诗坛的首领",对西方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了成功的借鉴和移植;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又深深扎根于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纵向继承。难怪杜衡说:"戴望舒诗是象征派的形态、古典派的内容。""西化成分是显见的,但压倒一切的是中国诗风。"戴望舒诗歌的这种双重品格渗透在其诗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3.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1):39-42,58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诗论的主要特征与法国象征派诗论的基本特点有诸多契合。通过对戴望舒诗论中的“诗情”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中的“纯诗”论的比较分析,试图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更深入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演变,继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象征派”以及“现代派”诗论与诗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对李金发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异质性"、"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象征诗"等特性方面,但在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中,也有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暗合或继承,比如"远取譬"的诗歌创作特点与古典诗歌创作艺术的暗合,"漂泊意象"、"香草意象"、"瘦绿意象"等极具中国古诗特质的传统诗歌意象等,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契合”论是粱宗岱象征主义诗学的核心,也是梁宗岱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的独特贡献。本文通过时梁宗岱象征主义核心诗学的研究,试图揭露其“契合”这一诗论体系的奥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追求暗示和隐喻的手法,追求“纯诗”理念,表现现代人的忧郁、痛苦和病态,为感觉而作,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性。中国新诗接受了外国影响,在借鉴吸收当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契合”与“融汇”是梁宗岱象征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梁宗岱从哲学与艺术两方面,构筑起“契合”说中诗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同时,他也注重于从融汇和比较角度来认识中西艺术,再建新的艺术理论。他充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借鉴西方学说、吸纳外来思潮的认知作用与同化作用,始终在中西艺术交流中保持自身民族化的对话基础。梁宗岱的诗学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纯诗理论是诗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命题,随着象征主义诗歌而崛起,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异变。具有代表性的诗论家的纯诗理论表述中可以看出中西纯诗理论产生、流变及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瓦雷里是西方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他的纯诗理论由纯诗观念、纯诗理论的合法性以及迈向纯诗理想的途径三个向度构建而成。他认为纯诗是无法达到的类型,只是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诗人的创作就是向纯诗理想迈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时期是新诗体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新诗由草创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由于革命、战争等原因,现代新诗的体建设道路曲折,仅仅初步建立起音乐美和建筑美两大诗形以及小诗、长诗、新格律诗三大准定型诗体,经历了激进的草创期、全面的重建期、局部的建设期的流变轨迹。五四激进的政治改革和化革命思潮极大地影响了新的体建设。现代新诗的体建设受到外来诗歌、民间诗歌和古典诗歌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在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民族"与"现代"的双重视野下不断地走向了成熟。如果说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形成期,那么第二个十年(1928~1937)和第三个十年(1938~1949)则分别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发展期和成熟期。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作家、流派为纬,对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作一整体性的勾勒,并深入透析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随着以网络为主的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新诗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人甚而断言新诗将成为我国最先消亡的文学种类。笔者以为,新诗“消亡”论者未意识到,新电子媒介的兴起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新诗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诗歌——网络诗歌、短信诗歌在新兴的电子媒介(网络和短信)上繁盛的事实,电子媒介时代语境下诗歌与图像之间“和而不同”的共生互补关系,都说明了新诗不仅不会消亡,而且面临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对“诗”所施加的责难是“诗哲之争”的最初原点,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这一争论并没有自然获得消解,而是在不断的流变中脱离了最初的诗学和美学的狭隘命题的局限。衍生出各种新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列奥·施特劳斯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立场出发尊重哲学的最高合法性,而在玛莎·纳斯鲍姆看来诗同样具有哲学性的崇高目的。两位当代思想家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正是当代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争论所构成的交流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消除任何极端立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代女性新诗的作者诞生于"五四"启蒙时期,此时的女性自我一般都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同时也接受新思想文化影响,开始与男性共同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初涉于世的稚嫩、现实的复杂、以及对于白话语言的生疏,对其诗歌创作水平产生了较大限制,使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书写显示出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字思维”可以理解为是汉字的造字过程及意义发生过程中的思维,其核心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而这种思维方式与汉语诗歌创造的思维方式又有一脉相通之处。围绕“字思维”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汉字文化内涵的认识,而且涉及到对母语文化独特性的思考,涉及到古才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这对于中国的现代诗学建设是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