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如同一颗璀璨之星在现代文坛上熠熠发光。张爱玲的作品以"苍凉"为感情基调,笼罩着她笔下的每一个悲剧故事,尽心书写人物悲欢离合,以此衍生出悲凉的美感。本文将结合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婚恋生活、时代影响及《红楼梦》熏陶等各方面的因素来探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在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姿态各异,在这些男性形象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劣根性,虚伪、自私自利、游戏人生。同时,张爱玲还无情地嘲讽和否定了传统男性的权威性和主体性地位,将传统男权的中心地位彻底消解,由此反映了张爱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基于此,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的书写,并具体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失落者"的心态,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无情地剖析人性的丑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冷漠、残缺,母亲形象阴狠、毒辣、病态,婚姻充满现实和功利,或为物欲,或为情欲,是一片感情的荒漠。父爱和母爱的双重缺失给张爱玲带来一生的不幸。使她的作品充满着荒凉的家园意识和浓重的世纪末日情感。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作品一向是以华美、新奇而著称的,被人称为"张体".伴随着国内叙事学理论研究热的升温,反讽作为近些年在中国兴起并形成热潮的修辞方法,被引入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研究当中.本文从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反讽气质入手,在参照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张爱玲有代表性的文本,来探讨她小说文本中反讽叙事的技巧、方法及影响等,从而对探析她小说语言特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持续升温的"张爱玲热"引发了对其小说《封锁》的普遍关注。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解读。小说中营造的美学时空是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全新视点。封锁中,常态与非常态时空产生强烈的参差对照,新传奇式的美学时空由此诞生。它无疑是张爱玲式的。只有深入解析张爱玲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这种美学时空,才能对她的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张爱玲的女性思想观念,对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对女性意识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做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析了张爱玲小说里的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女性的爱的幻想与悲情故事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阴暗幽明的气氛、醉生梦死的十里洋场继承了海派小说的传统,小说中苍凉的世纪末美感与海派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张爱玲为上海写了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的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女人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同样的事件在张爱玲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张氏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凝练并且意义深刻,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从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来看,其整体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其小说语言也负有一定的特色,张爱玲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应归结于其小说语言的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对现代小说创出产生的影响,促进现代小说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立足于张爱玲的前期小说(以<传奇>为主),并以鲁迅的言论、作品相观照,分析、阐释张爱玲对中国女性生存意识的思考与认知.作为现代知识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张爱玲用苍凉冷峻的笔调,刻画与摹写了在未经彻底变革的男权社会,女性以"谋爱来谋生"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女性苍白、麻木、空洞的灵魂以及她们解放自身的障碍.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多部作品具体、系统的分析,指出张爱玲的写作既是对女性屈服与沦落的质疑,更是对她们"争取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源于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通俗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张爱玲的写作也同样受到影响,尤其是其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写作手法,无不体现出文学的现代性——异化的主题、苍凉的基调、独特的艺术手法,本文将就其小说的现代性进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审美超越性,她的作品看似情节类型单一,然主题意蕴丰富,存在多义解读的可能性。婚恋情节是张爱玲小说题材关注的焦点,但她的小说不同于"新鸳鸯"派描写多愁善感、好事多磨的浪漫爱情,也不同于"为人生"派小说以婚恋为媒介重在表现社会矛盾,她的小说透过多样的婚恋关系,旨在揭示人物命运的素朴与苍凉的同时,也挖掘着人性本质的诸多方面,而对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阐释使她的小说富于民族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伍尔芙与张爱玲同为20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作家,作为东西方女性意识崛起的突出代表,在伍尔芙和张爱玲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对于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意识的关注。但是,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又存在着差异,这在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伍尔芙小说《到灯塔去》中的莉莉·布里斯科两位年轻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旷世才女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处处可以洞见爱情的虚假、人性的虚伪、亲情的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现象"。她用残缺、空白的艺术感染着我们,带领着我们走进她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去欣赏她作品深处的残缺美。试就张爱玲小说的"残缺美"来探讨其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很多种、各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文章以写作文化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来重新解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控制性因素——写作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对张爱玲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一开始都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语言艺术、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等。张爱玲的小说融合了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对于细节的描写以及精妙比喻与意向的修辞方式。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成就了张爱玲成功的小说世界。本文主要针对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