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胡适对于中国化精神的理解和国民灵魂的认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在“五四”革命最开始的阶段,他们的见解恰恰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史的进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公化方式,鲁迅从进化论进步 到唯物史观,胡适从实现主义转移为新儒学观,鲁迅孜孜以求的是深刻的化反省意识,而胡适为之奋斗一生的是一种自由人的自由主义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胡适同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大师,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他们对待无爱婚姻的态度却迥然相异,由此影响制约了他们婚外爱情的不同结局。鲁迅与胡适不同的婚恋观引发了人们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和胡适 对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的形成来说,鲁迅和胡适无疑是两座巨峰。这两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这样认为,并不是说他们的政治立场,而是说在恋爱和结婚这一个人性的经历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鲁迅、胡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二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其个人人格的形成都与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胡适与鲁迅,注定是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在20世纪前半叶复杂的的历史坐标上,他们早已被符号化。如果能把鲁迅和胡适放在更大的历史尺度来看,在他们的文本之外,从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中国动荡历史的关系,来看待这两个人物的选择,他们的影响,可能我们会获得许多新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想。我们对国民党的历史,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鲁迅胡适性格的比较研究,迄今为止,仅停留在表述其性格的表层特征这一层面上,尚未触及其深层部位。本文较为深入地揭示了鲁迅、胡适二人的隐性性格特征,并且指出:不屈不挠、执着坚定是他们性格的灵魂和本质特征,也是他们性格的十分相似之处。同时论及了形成他们性格差异的特定历史时代、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讲述人的个性发展的课堂上,我照样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此时,有学生说:对于人,好像主要是研究其共性,一些哲学也是这样的,为何要强调人的个性及其发展呢?我答:也有一些哲学是研究人与人是如何不同的,并非所有哲学都是在研究人与人如何相同。还有一些学问是专门研究某某为何只是某某而不是别人。例如,有些人研究鲁迅,有些人研究胡适,研究鲁迅为何是鲁迅,胡适为何是胡适,而并非别人,这种研究就在研究他们为何与众不同。世界上只有一个达芬奇,只有一个牛顿,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只有一个马克思,只有一个孔圣人,只有一个蔡元培……他们可…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胡适是上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两颗巨星,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学问上兼及古今博通文史哲学的大家风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三、四十年代,史学界就有《胡适与郭沫若》的专著出版,将二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在当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份量。但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郭沫若与胡适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有着不同的史观作指导,这就直接规限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初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下,鲁迅和胡适在进行新文化建设的同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语文。鲁迅语文观的基本精神是启蒙,体现为,主张言文一致,提倡语文的大众化,主张汉字的拉丁化;胡适的语文观更多地是想建构中国语文的新体系,在建设新国语、建立新文体、开创新学制、探索国文的新教学法方面,胡适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鲁迅的语文观中表现出的启蒙精神给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是思想上的启迪,胡适的语文观中诸多建构性的方案则对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有参照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鲁迅的新诗在创作方法上都尊从写实主义。但在具体创作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鲁迅的写实主义更为严肃也更为深广,具有蕴藉深曲的特点;胡适的写实以说理见长;具有平淡直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胡适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们在现代儿童教育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实践,形成了“幼者本位”、“自立成人”等科学教育理念.但是,胡适与鲁迅在儿童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认识和发掘两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汲取其教育精髓,对于矫正、更新当代儿童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评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驰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但与同时代产生的一批新文化人物,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相比,对胡适的研究和评价却大相径庭。鲁迅、郭沫若、茅盾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文化巨匠,有大量的论著研究他们,胡适则因“盛名之累”而迭招物议,只是由于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给他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小小一席之地。关于他的历史作用,仅肯定他不  相似文献   

17.
重评胡适     
胡适是驰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但与同时代产生的一批新文化人物,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相比,对胡适的研究和评价却大相径庭。鲁迅、郭沫若、茅盾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文化巨匠,有大量的论著研究他们,胡适则因“盛名之累”而迭招物议,只是由于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给他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小小一席之地。关于他的历史作用,仅肯定他不过是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进行过软弱无力的斗争。然而,胡适研究在海外却长盛不衰,其研究规模之大,真可谓蔚为大观。胡适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主要考察胡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特别是提出核心概念“胡适方法”作为新的观照角度,通过对胡适终生提倡并在为学、论政时实际运思的“方法”的梳理和分析,最后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向度上厘定胡适在中国学术建设、政治建设和民族思维建设现代化努力上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胡适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总结鲁迅和胡适文学观中有关文学作品的论述,一是可以找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时文学理论的图景,探讨其作品论的理论价值;二是比较其作品论的异同,了解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以期对当前的文学研究给予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