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俊叶 《中国广播》2013,(11):70-72
新闻战线在深化“走转改”中,追求短、实、新,力避假、长、空。把“短”浓缩在“走转改”的精华中,把“实”凝结在“走转改”的主干上;把“新’’书写在“走转改”的大道上。在“走转改”中体现“短、实、新”,在“短、实、新”中深化“走转改”。  相似文献   

2.
速读     
政事“罢扁案”进入实质性阶段6月12日,部分“议员”呼吁通过“罢免动议”。在国民党和亲民党的推动下,台湾6月13日正式启动罢免其领导人陈水扁的程序。“立法院”决定将“罢免案”列入临时会报告事项第一案,预计6月27日进行表决。这项“罢免动议”在提交公众投票表决之前,必须得到2/3多数“议员”的支持。“在野党”表示,如果“罢免动议”无法在“立法院”通过,他们将考虑在下次“立法院”开会时对陈水扁提出不信任投票,推动“倒阁”计划。针对“泛蓝”推动的罢免、“倒阁”案,民进党内成立了“反政争因应小组”。依照法定程序,“罢免案”…  相似文献   

3.
小狗“卡拉”的主人有一个可笑的名字——“老二”。“老二”就意味着你不是“老大”,“老二”一旦成为名字就意味着你永远成为不了“老大”。在警察、司机、狗贩子、朋友、同事、妻子等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面前,“老二”都是“老二”,也安于做他的“老二”。惟一的例外是儿子,“老二”敢在儿子面前充“老大”。后来儿子长大了,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不过还有小狗“卡拉”,在“卡拉”眼里,“老二”是威严的“老大”,所以“老二”  相似文献   

4.
《档案法》中存有一定数量的“软性条款”。研究表明,此类“软性条款”并非不能执行,而是存在独特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软硬协同实施机制、效力传导型实施机制、政策辅助型实施机制和资源引导型实施机制。面向未来,此类“软性条款”并不需要全部转化为“硬性条款”,而是要通过“价值在场”“技术在场”和“路径在场”三重变革,延续“软性条款”不“软”的效力格局。“价值在场”,即以“档案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建构“软性条款”同“硬性条款”的互动机制;“技术在场”,即以修订《档案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发挥“硬法”的外部协同效应;“路径在场”,即以开发“引导性资源”为路径,激活“软法”的自我实施潜能。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3,(8):50-51
20种开头:横空出世鸣世间 “天涯远不远?”“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明月是什么颜色?”“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哪?”“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刀呢?”“刀就在他手!”  相似文献   

6.
“苦衷”     
“苦衷”,好像人人有。而且是在相互的关系上,你也有“苦衷”。,我也有“苦衷”。例如:“售货员的苦衷”,“顧客的苦衷”,“售票員的苦衷”,“乘客的苦衷”,……,在报紙上經常看到这样文章的标題。在我們新聞工作的队伍里,也有人喊“苦衷”。記者在喊“記者的苦衷”,編輯在喊“編輯的苦衷”。大家都有“苦衷”。  相似文献   

7.
在北宋时期的佛教典籍中,“东司”一词可表示厕所。元明之后,“东”又与“厕”“净”“城”“所”等语素组合成词。直到现在,“东”系列词仍然活跃在南方方言中。“东”之所以可以表示厕所义,是因为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东”代表着污秽,正与“西”相反。  相似文献   

8.
传媒小语     
C22.“长年累月”不要写作“常年累月”。23.“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成语是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24.“彩”与“采”,都是多义词,应根据不同的义项加以辨别。一般来说,在表示具体事物时用“彩”,如“节目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9.
这世界变化快,过去给媒体写新闻叫“投稿”,如今却流行发“伊妹儿”。在相对发达的地方,“伊妹儿”可能“风景这边独好”;在相对落后的地方,“伊妹儿”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0.
犯案前,“表姐”在义乌算得上是个“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自然成为黑白两道上一些大小“混混”踏破门槛求见的“大姐大”。 犯案后,“表姐”尽管沦落为“阶下囚”,仍“风采”依然,成为媒体不惜版面聚焦的“名人”。 此行浙江,求见“表姐”,在某种程度上也算见识了“表姐”身份的“高贵”。  相似文献   

11.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12.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3.
谈“之一”在古汉语中,“之”字用途甚广,可作动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文言助词里以“之”字使用频率为最高,之乎者也,“之”字居其首。在现代汉语中,“之”字仍然遗留下来,但只限于作代词和结构助词。前者相当于“他(它)”,如“恨之入骨”,“求之不得”。后者相当于“的”,如“赤子之心”、“宝中之宝”;还有只用“之”不宜换“的”的格式,如“之所以”、“之极”、  相似文献   

14.
“凯”字是“胜利的”意思,和“歌”字构成词组“凯歌”,意即“胜利之歌”。但在一些报刊的文章和标题中,时有在“凯歌”之前冠  相似文献   

15.
拱猪     
“拱猪”在中国还没有“流行乐坛”的时候十分流行,现在玩的人少了。 “拱猪”在中国还没有“绅士”的时候曾经非常昌盛,现在玩的人少了。国为不雅,因为中国其实是个“很高雅”的国家,因此“拱猪”不能主流,只能另类。“拱猪”是指将“猪牌”(黑桃皇后)“拱”出来,输家要用鼻子在整副牌中“拱圈”。“拱猪”是纸牌游戏中的黑色幽默。美艳的黑桃皇后是“大猪”,代表邪恶;瘦削的方块王子是“羊”,代表光明;纯正的红桃象征灾难,缤纷的梅花十叫  相似文献   

16.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通过一定的关联词语来表示。有些关联词语可以单个地使用,有些关联词语则需要成对地使用。比如,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中,可以只在正句里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可是”“但是”“然而”“但”“却”“不过”等;也可以成对地使用关联词,如在偏句中用表示让步关系的“虽然”“尽管”等,在正句中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可是”“但是”“然而”“还是”等。使用成对的关联词,表示转折意味很重,分句间在意义上明显对立;使用单个的关联词,表示转折的意味较轻。当然有时也可以一个关联  相似文献   

17.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必须”,“应该”,“一定要”,“要着重抓好”,“要特别重视”,“要求狠抓”,“坚决制止”,“务必注意”……在报纸版面上,这类字眼、这些词句出现得越频繁,在读者的大脑皮层上越引不起反应。而不少编辑人员却似乎把在报纸上大量使用这类字眼、这些词句当作了“常规”。似乎处于报纸编辑的地位,就“应该”这样面对读者  相似文献   

19.
“虚假报道”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一起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受到了民众的谴责和社会的唾弃。在新闻界今年开展的“铲除虚假报道”的声浪中,它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实际上,处在“四面楚歌”中的虚假报道, 至今却仍然猖獗,时不时地还会在媒体上露脸亮相,“招摇过市”。前不久发生的有关我国“啤酒甲醛超标”的失实报道,就是在新闻界高喊“打假”的过程中“顶风作案”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