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文章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1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6次连续的干预,结果显示,经过团体辅导后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消极反刍思维明显下降,积极反刍思维明显提高。证明了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倾向,提高他们在社交时的积极感受,降低其消极思维和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9名孤残大学生进行为期7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并与另外20名孤残大学生进行对照,在实施辅导前后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两组分别进行评定。结果:辅导前两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辅导后实验组在躯体化、自卑、社交退缩、偏执、强迫、精神病倾向6个因子上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19,.043,.043,.040,.036,.016,P<0.05);在性心理障碍因子上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P≤0.001)。结论:团体辅导对孤残大学生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证实基于深度访谈的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作用显著。本文从团体氛围、自我接纳等方面对其起作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以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为目的的团体辅导具体操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状,本人对漯河医专36名大学生进行了8次系列团体辅导,在辅导前后利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两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在社会支持评定得分、社会回避与痛苦、抑郁自评和自尊得分等方面显著性高于控制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调查者在上述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意味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状况,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张瑾 《时代教育》2010,(9):52-53
选取有自卑感的大学生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后自卑感显著降低,在社交、学习、自敬和外表因素上都有显著改善,对照组被试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说明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自卑感。  相似文献   

6.
团体心理辅导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爽  刘森 《教育科学》2006,22(2):90-91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结果证明,团体心理辅导使强迫、恐怖分数显著下降,使社交焦虑分数显著下降,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运用测验及访谈方法,挑选出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社交焦虑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团体活动反馈表和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效果评估.团辅活动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得分和交流恐惧得分明显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团体成员反馈干预效果明显,人际交往得到改善.表明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中团体辅导以其特有的形式不仅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也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而绘画疗法是新兴的一种艺术治疗方式,国外许多研究表明绘画疗法有助于提高社交技巧,本研究拟采用绘画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寻求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桑海云 《教育探索》2011,(4):150-151
"身心灵团体辅导"是指通过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观念,综合解决个体身心失衡的辅导模式.身心灵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是明显的.身心灵团体辅导能改变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而且在消解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和消极的思维习惯等方面也有显著作用,能降低孤独感,增强积极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0.
程灵 《新教师》2019,(10):11-13
校园欺凌包括打、骂、传、吓、毁等不同表现形式,可能让受凌者产生内向退缩、外向攻击以及社交、学业等方面的问题,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受凌者心理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采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手段,降低其成瘾倾向,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出30名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包括初次相识、人生规划、时间管理、我与手机、自我管理、临别留念的6次团体辅导干预,并在结束后对其进行后测。结果显示30名被试前后测总分的平均分分别为56和42,被试前后测结果在四个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P<0.01。由此得出结论:团体辅导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音乐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心理干预,运用了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以进行干预性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以此证明团体心理辅导与音乐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是一种有效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苏晓芳 《河南教育》2022,(11):22-23
近年,大学生因为社交问题出现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对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筛选出人际关系敏感度较高的学生,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辅导课程实验,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数据显示,团体辅导课程能有效改善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团体辅导对理工科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改善效果,选取具有拖延行为的12名理工科大学生,根据其特点和已有研究设计4个单元的团体活动。实验前后测分别使用一般拖延量表、时间倾向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两份了解学生对辅导看法和收获的自制开放式问卷。得出结果:时间管理和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前后测差异检验结果均显示显著(p<0.05),全体成员和男女生之间在一般拖延量表的前后测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学生表示自己的拖延行为有改善,在时间管理和自我效能感上的收获最大。因此,团体辅导在短期内无法明显改善理工科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但能改善拖延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和拖延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课题组选择了其中一个人际交往困扰比较严重的宿舍,对8位同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为期两个月,共7次。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前后测,结合团体成员的自评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宿舍人际关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本文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自然实验,对30名有主动寻求人际关系改善的大学生实施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在短期内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选取广东省佛山市2所乡镇公办中学的160名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对比研究及与没有参加团体辅导的班级对照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经过8次团体辅导后,交谈、交友、异性交往和待人接物这四个因子得分均比辅导前有所降低,均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学生则没有显著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交苦恼、社交回避两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短期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但对降低学生社交回避行为和缓解苦恼情绪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作者运用自编生活目标团体辅导方案对40名大学生进行辅导,发现辅导前后大学生的生活目标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辅导后生活目标总分显著高于辅导前,辅导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显著低于辅导前。整理学生心得体会发现,有34名学生反映参加辅导后在明确发展方向、自信心、人际交往等方面有较大改善。由此表明,自编生活目标团体辅导方案是有效的,实施生活目标团体辅导能切实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活目标团体辅导,提出一些建议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实施团体辅导,采用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并结合学生自评进行评估。结果:1.在学习投入各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显著;2.团体成员对学习投入团体辅导活动评价积极。结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班级团体辅导对改善高职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校大二年级同专业两个班学生,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参加6次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班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前后测量表评估法和主观评估法检验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CSICD)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的前后测比较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p<0.00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两量表前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后测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p<0.001)。实验组对团体效果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结论:班级团体辅导对改善高职生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