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游戏为形式,以身体动作为基本内容,以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并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形式。当今时代,我们要以发展学生健康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体育游戏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高效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健身性、文化性和娱乐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注重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发展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是国家为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而高瞻远瞩,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体育教育决策。学校体育对智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兴趣不仅是学生积极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爱好体育,自觉锻炼身体,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将来参加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丁雪  刘瑶  石馨成  冯丽颖 《考试周刊》2014,(46):121-122
我国推行体育教学改革多年,提倡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特点与素质教育基本性质相融合应注意的方面,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除了学到基本的体育技术、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外,还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能力,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体育游戏具有一定情节和竞争因素,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已成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塑造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性及团结协作精神,是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素质的途径。因此,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进取创新的意识,适应新时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在不断寻求着创新和突破,近年来,高校体育领域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上.高校时代,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基本趋于成熟,是体育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对人才的选拔.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影响体育能力培养工作开展的不良因子.因此,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能力教学现状及存因,加强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认知,探讨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中学体育教学也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参与体育锻炼以及终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文章结合终身体育的内涵,探讨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理论的教育,提高学生对自觉锻炼身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同时应尽可能大量均运用各种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滚翻、平衡等基本手段,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习惯直接影响了体育教育的质量,兴趣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推动力,而习惯是学生长久发展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大学体育的现状,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手段,旨在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游戏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其在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对于全面发展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具有积极的作用。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发展他们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旨在为更好的将体育游戏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高师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师体育的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对从事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牢固的基础。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体育行为、优秀的从师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身体练习并提升他们身体练习的能力,是使他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第一站,应当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可见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努力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自我训练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当前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存在的"病症"  相似文献   

16.
加强体育教学的基础性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传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通过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体育全面开发人的体力,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要实现体育的基础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和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对发展学生身体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锻炼学生克  相似文献   

18.
初中体育教学是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初中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由于初中体育学科没有特别刚性的考核任务,加之初中学生还处于"兴趣大于责任意识"的成长阶段,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在基本遵循新课标理念的前提下,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为促进学生的专业化素质发展和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初中篮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篮球的基  相似文献   

20.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克服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对如何加强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